【台灣古名】台灣的變身術!揭秘台灣歷代「古名」大集合?

【台灣古名】台灣的變身術!揭秘台灣歷代「古名」大集合?
時代 稱呼 備註
現代 台灣 正式名稱,1683年開始使用。
清朝 台灣 1683年設置台灣府,正式使用。
清朝 東寧 鄭經時期改稱。
清朝 東都 鄭成功時期改稱,因「台灣」閩南音與「埋完」相似。
明朝 東蕃 泛指台灣原住民。
明朝 北港 最初指台灣北部,後擴及全島。
明朝 雞籠山 原指台灣北部某山,後擴及全島。
宋朝 流求 可能指台灣或海南島。
三國 夷洲 可能指台灣。
東漢 東鯷 可能指沖繩或台灣。
戰國 雕題國 可能指台灣。

台灣古名:追尋福爾摩沙的歷史足跡

言:

台灣,這片美麗的土地,自古以來便擁有眾多的古名。這些古名不僅記載了歷史變遷,也反映了不同時期人們對台灣的認知與想像。本文將深入探討台灣古名,從「福爾摩沙」到「台灣」,追尋這座島嶼悠久的歷史足跡。

台灣古名 Play

福爾摩沙:葡萄牙人的命名

1590年,葡萄牙人航海家費南多·佩萊斯·德·安德拉德(Fernando Peres de Andrade)在台灣登陸,將之命名為「福爾摩沙」(Ilha Formosa),意為「美麗之島」。這個名稱生動地描繪了台灣豐饒的自然景觀,成為台灣歷史上著名的古名之一。

台灣古名

大員:荷蘭人的稱呼

1624年,荷蘭人佔領台灣南部,建立了大員城堡。他們將台灣稱為「大員」(Tayouan),源自於荷蘭語「Tayawan」一詞,意指「獵場」。這個名稱反映了荷蘭人對台灣早期狩獵活動的印象。

東番:清朝的官方稱呼

1683年,清朝收復台灣,將台灣稱為「東番」、「東寧」或「東瀛」,意指位於中國東方的蠻夷之地。這反映了清朝政府對台灣的邊疆認知和治理方式。

一方:客家人的稱呼

客家人自明清以來便移居台灣。他們將台灣稱為「一方」(Yit-fong),意為「一方天地」。這個名稱表達了客家人在台灣開墾生存、建立家園的艱辛歷程。

齊哈雅:平埔族人的稱呼

平埔族是台灣原住民的先民。他們以「齊哈雅」(Siraya)稱呼台灣西南部地區,意為「陸地」。這個名稱反映了平埔族人對台灣地理環境的認識和他們與土地的緊密聯繫。

表:台灣古名對照表

古名 語言來源 意涵 時期
福爾摩沙 葡萄牙語 美麗之島 16世紀
大員 荷蘭語 獵場 17世紀
東番、東寧、東瀛 漢語 中國東方的蠻夷之地 17世紀
一方 客家語 一方天地 19世紀
齊哈雅 平埔族語 陸地 16世紀至19世紀

結論:

台灣古名豐富多元,不僅展現了不同時期人們對台灣的歷史認知,也反映了台灣多元文化交融的痕跡。從「福爾摩沙」的美麗之島,到「台灣」的自由之翼,台灣的古名承載著這座島嶼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傳承,等待著人們進一步探索和挖掘。

你會在2020年走大運嗎?

超詳細免費2020年生肖運程大分析

免費訂閱即時發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