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藏》釋疑 |
---|
導言 |
《歸藏》,三易之一,歷經滄桑,幾經沉浮。時人競相研索,紛紜觀點,莫衷一是。本文擬從《歸藏》遺失存佚、由來考證、卦序首卦、相關史料等角度,探析《歸藏》這一古老奧秘。 |
遺失存佚 |
---|
《隋書·經籍志》載有《歸藏》十三卷,僅存《初經》、《齊母經》、《本蓍》三篇,後亦亡失。清朝馬國翰蒐集輯錄古籍佚文,編成《歸藏》一卷。 |
由來考證 |
---|
一説《歸藏》為殷商之《易》,以純坤為首,緣由坤卦象徵大地,萬物流變,歸藏其中。皇甫謐雲:“《歸藏》者,坤為地,萬物莫不歸而藏於其中。” |
卦序首卦 |
---|
孔子在殷朝探尋《易》,僅獲坤乾兩卦,且以坤卦為首。《禮記·禮運》記載:“孔子曰:吾欲觀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我得坤乾焉。” |
| 相關史料 |
| ————– |
* 《漢書·藝文志》未載《歸藏》,推測漢朝時或已部分遺失。
* 魏晉《中經簿》錄有《歸藏》,記述卜筮相關。
* 唐代《隋書·經籍志》收錄《歸藏十三卷》,薛貞注。
* 宋代王應麟《玉海》援引皇甫謐之説,解釋《歸藏》卦序以坤卦為首。
* 明朝楊慎認為《歸藏》未在漢代亡失,援引桓譚《新論》為證,但此説頗有爭議。 |
《歸藏易》:上古易經的佚失篇章
《歸藏易》是中國古代《易經》的三個主要版本之一,與《周易》和《連山易》並稱。其歷史悠久,相傳由黃帝所創,在商周時期廣為流傳。
歷史沿革:


《歸藏易》的起源已不可考,一般認為與《周易》和《連山易》同源,都是從上古的《連山》、《歸藏》、《周易》三易中演變而來。在春秋戰國時期,《歸藏易》曾一度流行,但後來逐漸失傳。
現狀與研究:
《歸藏易》的原著早已亡佚,目前僅存於各種文獻中的隻言片語。清代學者孫星衍曾根據這些殘片輯錄成《歸藏易》,但其內容與原著相去甚遠。
現代學者對《歸藏易》的研究主要集中於:
- 殘篇考證:整理和研究現存的《歸藏易》殘片,以恢復其原貌。
- 與《周易》的比較:比較《歸藏易》和《周易》的異同,探討兩者的淵源關係。
- 卜筮方法:研究《歸藏易》的卜筮方法,探討其與《周易》的差異。
內容概要:
根據現有文獻,可以推測《歸藏易》的內容與《周易》類似,也包含卦象、爻辭和繫辭。但是,在具體的卦象、爻辭和繫辭上,兩者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異。
卦象:
《歸藏易》共有64卦,與《周易》相同。但是,其卦序與《周易》不同,以「坤卦」為首卦,與《周易》以「乾卦」為首卦正好相反。
爻辭:
《歸藏易》的爻辭較為簡短,與《周易》的爻辭風格不同。其爻辭多為一句式,語言簡潔樸實。
繫辭:
《歸藏易》的繫辭部分已基本失傳,僅有少量殘篇留存。因此,其繫辭的內容和思想無法完全復原。
占筮方法:
《歸藏易》的占筮方法與《周易》大致相同,都是通過擲蓍草或其他工具,獲取卦象後進行解讀。但是,其細部操作可能有所不同。
影響:
《歸藏易》的失傳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易學思想的發展:《歸藏易》作為《易經》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失傳使得易學思想的發展出現了一定的缺失。
- 卜筮文化傳統:《歸藏易》在占筮文化中的地位僅次於《周易》,其失傳也導致了卜筮文化傳統的損失。
- 學術研究:《歸藏易》的失傳使得易學研究中的許多議題難以釐清,影響了學術研究的進度。
與《周易》的異同:
延伸閲讀…
歸藏易
歸藏》易:中國失落的開端【POD】
以下表格比較了《歸藏易》和《周易》在卦序、爻辭和繫辭上的異同:
特徵 | 《歸藏易》 | 《周易》 |
---|---|---|
卦序 | 坤卦首位 | 乾卦首位 |
卦象 | 與《周易》相同,但卦序不同 | 與《歸藏易》相同,但卦序不同 |
爻辭 | 簡短,多為一句式 | 較長,多為數句式 |
繫辭 | 殘篇已失傳 | 完整保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