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天地]
中國古代將天上浩瀚星海以「坐北朝南」為準,劃分出「四象」:「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


隨著時序推移,星象週期性變換,古人觀測星象,不僅預測四季更迭,亦窺探人事變遷。他們將羣星依造形聯想,取名「星官」,數量繁多,較西洋星座更為瑣碎。
為便於觀測,中國古代將眾多星官歸類為三垣和二十八宿。三垣包含角、鬥、女等星羣,而二十八宿則依地支順序排序,包涵角亢氐房心尾箕等星官。
這些星官又被劃分為四獸,即青龍、玄武、白虎、朱雀,每獸七宿,構成二十八宿體系。月亮盈虧週期與二十八宿相仿,故每一夜月亮移動一個宿,宛若在宿舍中輪迴。
不同於西方星座以希臘神話人物命名,中國星官名源自星羣排列,例如「軒轅十四」指軒轅星官中的第十四顆星。
另外,二十八宿分佈於太陽、月亮和行星運行軌道上,為月亮每夜駐留之處,故有「月宿」之稱。
古代星象:探索古代人觀測天空的智慧
古代星象是指人類在近代科學發展之前,對於天空中的星體位置和規律的觀測、記錄和解釋。古代人仰望星空,從星體的運行中總結經驗,形成了豐富的天文知識,為日後天文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古代星象的起源
人類觀測星象的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史前時代。在沒有文字記載的情況下,古代人通過口口相傳的方式將觀星經驗代代相傳。
古代星象的主要內容
古代星象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 恆星觀測:古代人通過肉眼觀測恆星的位置,將它們分為星座並賦予它們名字。
- 行星觀測:古代人觀測了太陽、月亮和肉眼可見的行星的運行軌跡和規律。
- 天象預測:古代人通過長期觀測記錄並總結了各種天象,如日食、月食和彗星的出現規律,用於預測未來。
- 曆法編制:古代人基於天體運行的規律編制了各種曆法,用於確定時間和制定節日。
古代星象的儀器和方法
古代人觀測星象主要依靠肉眼和一些簡單的儀器:
儀器 | 用途 |
---|---|
石柱 | 標示季節和其他天象 |
日晷 | 測定時間 |
星盤 | 模擬天空中的星象 |
古代星象的重要貢獻
古代星象在天文科學的發展中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 奠定了天文知識的基礎:古代人對恆星、行星和天象的觀測記錄提供了重要的天文數據。
- 推動了科學理論的發展:古代星象觀測促使了數學、物理學和天文學等科學理論的發展。
- 指導了海上航行:古代人利用星象知識指導遠洋航行,促進了地理大發現。
- 豐富了文化傳統:古代星象觀測與神話、宗教和藝術密切相關,成為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古代星象的代表人物
歷史上湧現出了許多著名的古代星象學家,他們為天文學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