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絲帶:愛滋防治的國際標誌
紅絲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91年的紐約市。 一羣自稱為 “視覺藝術抗愛滋”(Visual AIDS) 的藝術家希望為愛滋病患者及其照顧者創造一個關懷的象徵。 他們從表達對在前線服役士兵平安歸來的黃絲帶中汲取靈感,選擇了代表血液、激情、憤怒和愛情的紅色,創造了紅絲帶徽章。


紅絲帶不僅僅是一個象徵。它傳達了對愛滋病患者和感染者的接受和支持,同時也促進了愛滋病預防、教育、治療和研究。近年來,紅絲帶已成為世界各地活動和慶典上的常見景象,包括好萊塢明星莎朗·斯通和伊麗莎白·泰勒等名人也經常佩戴紅絲帶出席各種防治愛滋病的大會。
在台灣,為落實愛滋病防治工作,衞生署疾病管制局與行政院愛滋病防治推動委員會共同合作,於2003年舉辦的金鐘獎頒獎典禮上發送紅絲帶。這項舉措仿照奧斯卡和葛萊美等國際大型頒獎典禮,由中華民國女童軍總會的志工協助,為現場參與盛會的貴賓佩戴紅絲帶,以表達對愛滋防治行動的支持,並藉由媒體傳播,提高民眾的關注度。
紅絲帶不只是一條絲帶,更是愛滋防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象徵。它讓我們記住愛滋病對社會的影響,呼籲我們共同努力終結這一疾病。
紅絲帶相關資訊
特徵 | 描述 |
---|---|
起源 | 1991年紐約市視覺藝術抗愛滋組織 |
顏色 | 紅色,代表血液、激情、憤怒和愛 |
目的 | 支持愛滋病防治、教育、治療和研究 |
國際影響力 | 各大國際活動和慶典上常見 |
台灣推廣 | 2003年金鐘獎典禮上開始發送 |
紅絲帶意思
紅絲帶是一個象徵對抗愛滋病的國際象徵符號,意在表示團結、支持和紀念那些受到愛滋病影響的人。1991年,美國視覺藝術家法蘭克·摩爾(Frank Moore)在紐約市聖帕特里克大教堂對面的藝術品商店看到了一條紅絲帶,隨後他設計並分發了紅絲帶。
紅絲帶的意義
編號 | 意義 |
---|---|
1 | 團結 |
2 | 支持 |
3 | 紀念 |
4 | 意識 |
5 | 希望 |
紅絲帶的歷史
編號 | 時間 | 事件 |
---|---|---|
1 | 1985年 | 美國首例愛滋病例被發現 |
2 | 1987年 | 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准第一種愛滋藥物 AZT |
3 | 1991年 | 法蘭克·摩爾設計並分發了第一條紅絲帶 |
4 | 1993年 | 世界愛滋日誕生 |
5 | 2006年 | 紅絲帶基金會成立 |
紅絲帶的其他用途
除了象徵對抗愛滋病外,紅絲帶還用於以下其他用途:
- 紀念其他疾病或狀況,例如乳癌和骨髓瘤
- 表達團結和支持其他社會運動,例如 LGBTQ+ 權利和和平
- 作為時尚配飾或象徵希望和樂觀
紅絲帶的普及
紅絲帶已被世界各地廣泛接受,成為對抗愛滋病鬥爭的標誌性象徵。它經常出現在意識提升活動、募款活動和公共衞生宣傳中。紅絲帶有助於提高人們對愛滋病的認識,減少污名化,並為受影響的人提供支持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