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四山:香港早期石材工業的搖籃
自19世紀中葉以來,香港九龍東部四座昔日用作石礦場的山丘及其附屬鄉村,被稱為「九龍四山」,包括牛頭角、茜草灣、茶果嶺和鯉魚門。
客家石工的艱辛開採


隨著香港開埠初期城市發展的迅猛,對建築石材的需求量激增。來自中國大陸的刻苦耐勞的客家人把握機會前來香港,以人手開採花崗巖。「石堂」便是這些石礦場的俗稱。
「四山」的形成
最初,九龍四山僅指四座打石的山丘。後來,政府建立登記制度,將附近聚居的零散村落登記為四條鄉村。茶果嶺的「四山公所」則專門供村民協商採石事宜和開辦教育機構。
九龍東部的採石熱潮
九龍東部的沿海地區由於土地陡峭,不適宜農耕,因此逐漸形成了一條聚居帶。18世紀起,中國對建築石材的需求量大幅增加。東九龍沿岸山崗質地優良的花崗巖被大量開採,其中九龍灣北部的採石場規模尤為龐大,面積超過一百英畝,不僅供應香港大部分建築石材,還出口至海外。
法國教堂的特殊機緣
東九龍開採的花崗巖品質極佳,甚至吸引了法國人前來牛頭角採石。於1860至1880年代間,廣州石室教堂應運而生,成為東南亞規模最大的花崗巖天主教建築。當時華南地區缺乏輪式車輛,石材只能通過水路運輸,因此採石場都建在海邊。
四山的誕生
四山的採石場在英國佔領新界之前早已運作。1810年,錦田鄧族為建設城寨抵禦海盜,曾低價僱傭東九龍石匠。1844年,首任香港聖公會會督施美夫牧師到當地訪問,記錄了當地緊鄰著密密麻麻石屋的石礦場。
鴉片戰爭後的發展
香港割讓予英國後,興建維多利亞城對石材需求猛增。公路、海堤、公共建築、軍事設施和水塘的建設都需要大量石材。東九龍石礦場因此迅速發展,形成牛頭角、茜草灣、茶果嶺和鯉魚門四座石礦村落,統稱為「四山」。
客家移民的聚居
四山的定居者均為客家人,其中不少來自歸善縣(今惠陽)和五華縣一帶。隨著採石工人及其家屬在採石場附近定居,四山的人口逐漸增多。1911年的人口普查顯示,四山地區人口眾多,僅次於當時香港市區以外的主要聚居點。
與原鄉的特殊聯繫
儘管許多移民及其後代在四山定居,但他們仍與原鄉保持聯繫。這從四山缺乏祠堂這一特徵中可見一斑。家庭婚配往往回到原鄉進行。客家石工也大多從家鄉招募,而非來自九龍或新界當地的客家村莊。
婦女在採石業中的作用
婦女在東九龍採石業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除了負責石材打磨和搬運外,她們還協助丈夫在較小的採石場中做飯。此外,她們還種植蔬菜、飼養豬隻,補充家庭收入。
附表:九龍四山人口普查統計(1911年)
地區 | 人口 |
---|---|
牛頭角 | 440 |
茜草灣 | 58 |
茶果嶺 | 211 |
鯉魚門 | 255 |
四山:食補養生解方
四山,乃民間傳統食補之良品,由四種中藥材組成,分別為黃耆、參鬚、枸杞、紅棗。此四味藥材相互搭配,具有補益氣血、養生強身的功效。
四山各味功效
藥材 | 功效 |
---|---|
黃耆 | 益氣固表、增強免疫 |
參鬚 | 補氣生津、提神 |
枸杞 | 養肝明目、抗氧化 |
紅棗 | 補氣血、健脾胃 |
四山湯做法
材料:
* 黃耆 10g
* 參鬚 10g
* 枸杞 10g
* 紅棗 10顆
步驟:
1. 將所有材料洗淨。
2. 加入 1000ml 清水。
3. 大火煮沸後,轉小火燉煮 30 分鐘。
4. 過濾取汁,即可飲用。
四山湯飲用時機
四山湯可日常飲用,亦可在以下時機飲用:
- 身體虛弱時
- 感冒初起時
- 食慾不振時
- 產後補養時
四山湯注意事項
- 孕婦、發熱者、有過敏體質者不宜飲用。
- 四山湯偏寒,陽虛體質者宜加入生薑或肉桂同煮。
- 服用四山湯時,請勿同時服用補陰藥物,以免影響藥效。
- 四山湯可冷藏保存,飲用前再加熱。
四山湯臨牀應用
健康保養:日常飲用四山湯,有助於補益氣血、強健體魄。
感冒初起:四山湯具有抗病毒、抗菌的功效,有助於減輕感冒症狀。
產後補養:四山湯富含補血成分,有助於產後氣血恢復。
食慾不振:四山湯可開胃健脾,改善食慾。
延伸閲讀…
九龍四山| 香港地方大典 – Fandom
四山採石- 九龍 – 港文化18區
總結
四山是民間常用的食補食材,具有補益氣血、養生保健的功效。通過飲用四山湯,可達到強身健體、預防疾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