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化時期,我們村共有九個生產隊,每個生產隊有兩百多户,數百畝地。每個生產隊都有一個場院,夏秋季節,田間收割的農作物都會運回場院,統一脱粒,統一分配。]場院佔地面積十多畝,最初是土場,用圓木滾動壓實,後來鋪上了水泥,周圍有圍牆。場內設有倉庫,儲存糧食、種子、化肥和其他小型農具。隊長、會計辦公會議室、飼養員、看場人住房,以及驢圈、羊圈、豬圈,養着數十頭驢、上百隻羊、數十頭豬;場院內最初只有幾輛馬車,後來也添置了拖拉機、大型收割機、脱粒機、揚場機等。
每年有夏季麥收和秋季秋收兩次,場院有一位負責組織管理的人,人們稱他為「場頭」。這個人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農,打、脱、揚、簸樣樣精通;到場院幹活每天都有幾十人,其中大多是老弱婦孺,只有少數壯勞力,因為場院的工作總比田間勞作輕鬆些。


麥收季節,天氣炎熱多雨,人們搶收搶種,特別忙碌。收割麥子的人拔了、割了,捆起來,車拉人推,運到場院;場院的人要用刀具把麥穗割下來,鋪滿場院,大約有一尺多厚,每天用叉子不斷翻動;通過風吹日曬,待麥穗快曬乾時,套上幾頭驢,給驢罩上眼罩,驢拉着圓木,人拉着繩子,反覆走動碾壓,才能把麥粒壓出來;然後再晾曬、揚簸,曬乾揚淨後分給社員作為口糧,剩下的過秤入庫儲存,麥秸收集起來,在冬季賣給造紙廠。
秋收季節,玉米、穀子、高粱、豆子等,大都連同秸稈或皮殼運到場院。剝玉米粒在晚上進行,按筐計算工分;穀子要用鐮刀把穀穗從穀草上割下來,再晾曬脱粒;高粱也是一樣,豆子直接攤開晾曬脱粒。在場院工作,與在地裡一樣,也有抽煙休息、午間休息,有孩子的母親可以回家餵奶;和夏收一樣,各種雜糧曬乾揚淨後過秤入庫。
年末,按照人口和工分分配一年的口糧(小麥也算口糧),社員們帶着口袋,推着手推車,排着隊。會計開條,保管過稱,今天分玉米,後天分高粱,下次分穀子、豆子。紅薯要去地裡分,會計按户稱好堆,壓上紙條,寫好每一户的名字,社員們推着手推車、挑着大筐,自己把紅薯運回家。場院的穀草、豆秸喂牲口,地裡的玉米秸分給社員用來做飯燒火,紅薯秧分給社員粉碎後餵豬。
冬天的場院,空蕩蕩的,只有飼養員和護場院的人。偶爾聽見驢的叫聲、羊的叫聲、豬的吵鬧聲,和一羣羣麻雀在尋找遺漏的糧食。
項目 | 特徵 |
---|---|
場院面積 | 十多畝 |
場院地面 | 土場(後來鋪上水泥) |
圍牆 | 有 |
倉庫 | 存放糧食、種子、化肥、農具 |
管理人員 | 隊長、會計、場頭 |
住房 | 飼養員、看場人 |
飼養牲畜 | 驢、羊、豬 |
主要農機 | 拖拉機、收割機、脱粒機、揚場機 |
麥收季節 | 炎熱多雨,搶收搶種 |
麥收工作 | 拔麥、割麥、捆麥、運麥、脱粒、曬乾、揚簸 |
秋收工作 | 剝玉米粒、割穀穗、脱粒高粱、晾曬豆子 |
口糧分配 | 按照人口和工分 |
雜糧入庫 | 過秤入庫,扣除口糧餘下 |
場院冬季 | 空蕩,飼養員和護場院的人 |
場院:農村中的糧食加工中心
場院在農村生活居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作為農業社會中糧食加工和儲藏的中心,自古以來就是農民生產活動的重心。場院通常選址在村莊附近平坦開闊的地方,方便村民運送農作物。
場院的歷史演變
早在新石器時代,人類就開始在固定場所加工糧食。隨著農業技術的發展,約在西漢時期,場院作為一種專門化的糧食加工場所出現。當時的場院主要以泥土或麥桿鋪設,使用石輪或木製碾子碾壓穀物。
東漢以後,場院逐漸完善,開始使用磚石或青石鋪設,提高了場院的耐久性。到了明清時期,場院的規模更加壯大,並引入了大型機械,如水碾和風車,大大提高了糧食加工效率。
場院的結構與功能
傳統場院通常由以下部分組成:
部位 | 功能 |
---|---|
曬場 | 曬乾穀物、麥草等農作物 |
碾場 | 碾壓穀物,脱去外殼 |
揚場 | 利用風力揚掉穀殼和雜質 |
儲藏室 | 儲藏加工後的糧食 |
場院的社會意義
場院不僅是糧食加工的場所,也是農村社會的重要公共空間。在場院中,村民們會聚在一起曬穀、碾麥、揚場,分享農耕經驗和生活樂趣。場院也常常是村莊舉辦集會、慶典和議事的場所。
現代場院的變革
隨著農業機械化的普及,傳統場院在農村中的作用逐漸被大型農機所取代。然而,場院在某些地區仍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一些地方將場院改造為文化遺產或博物館,展示農村傳統文化和農業技術。
結語
場院作為農村糧食加工和儲藏的中心,在中國農業發展史上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不僅是農業生產的重要設施,也是農村社會重要的公共空間。隨著時代變遷,場院的形態和功能也在不斷演變,但其作為糧食安全和農村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的地位依然不可動搖。
延伸閲讀…
場院_百度百科
平谷老味道:生產隊的場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