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眾理而應萬事統四端而兼萬善】明德博學:具眾理而應萬事,統四端而兼萬善

【具眾理而應萬事統四端而兼萬善】明德博學:具眾理而應萬事,統四端而兼萬善

重塑自身,德澤天下

在治國、齊家、修身之始,無不以誠正自身為首。本末倒置,輕重顛倒,古來罕見。

《大學》雲:“明德於民,臻至善境,才是治國之本。”知曉目標,方能堅定不移;堅定不移,方能靜心沉著;靜心沉著,方能泰然自若;泰然自若,方能周全思慮;周全思慮,方能洞悉萬物。

具眾理而應萬事統四端而兼萬善 Play

事有次第,終有始末,知曉先後,方能接近道途。古之明德者,始治國家;治國者,始齊家室;齊家者,始修自身;修身者,始正心念;正心者,始誠意志;誠意者,始求知識;求知者,始格物致知。

物明而知曉,知曉而誠意,誠意而正心,正心而修身,修身而齊家,齊家而治國,治國而平天下。從天子到百姓,無一不以修身為根本。若本亂而末治,實乃倒行逆施。厚孰薄,薄孰厚,古來從未有之。

湯王鑄盤言:“日日革新,無有懈怠。”《康誥》倡,“作育新民。”《詩經》詠,“周雖古邦,命運創新。”君子臻善,永不言息。

具眾理而應萬事統四端而兼萬善

《詩經》曰:“居所適宜,萬物各得其所。”居於丘隅,知曉休憩。聖人止於至善,無一不美。君止於仁,臣止於敬,子止於孝,父止於慈,鄰止於信。

《詩經》讚,“斐然君子,德行高尚,不可磨滅。”修學求道,自我完善;畏懼謹慎,風骨高潔;尊嚴威儀,民心景仰;德澤深厚,流芳萬世。

君子賢能,崇尚明德;小人貪利,樂於虛妄。前王止於至善,德澤後世。

孔子言:“訟者難平,不如無訟。”畏懼民心,知曉本末。

誠正其意,去偽存真,惡之如臭,善之如珍。君子慎獨,克己盡善。

小人私行不端,難掩其惡,虛偽造作,終究顯露。誠於中者,形於外,君子慎獨。

曾子言:“眾目睽睽,不可輕視。”慎獨思遠,嚴厲克己。

富潤身家,德澤身軀,心胸寬廣,容顏舒展。故君子誠正其意。

修身正心,息怒息懼。有所偏愛,失於正道。心不專注,視而不清。

誠正其心,乃修身之本。

具眾理而應萬事,統四端而兼萬善

始於四端,兼收眾善

孟子提出「具眾理而應萬事,統四端而兼萬善」的觀念,認為道德的本源來自於人之初具有的四種良知萌芽,即仁、義、禮、智。這四種良知猶如道德的萌芽,具有應付萬事的潛能,可以演繹出各種具體的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

四端具眾理,統萬善

良知萌芽 對應道德 説明
愛屋及烏,泛愛眾 發乎於惻隱之心,推己及人,無差別的愛護他人。
別親疏,明是非 發乎於羞惡之心,明辨是非曲直,維護公正。
守規矩,重秩序 發乎於辭讓之心,遵守社會規範,維護秩序。
明事理,識善惡 發乎於是非之心,辨明事物道理,擇善而行。

四端良知是人類道德的基礎,它們相互聯繫,統攝一切善良的品德和行為。仁的推己及人,激發善意和愛心;義的明辨是非,促成公正和誠信;禮的守規重序,維護社會和諧;智的明辨事理,指導正確的行為。

應對萬事,貫徹始終

「具眾理而應萬事」強調四端良知應當貫徹於生活的方方面面,作為處理各種事物的準則和指南。它要求我們在為人處事時發揮仁愛之心,守持公正原則,重視禮儀規範,依循理性思維,以確保言行舉止符合道德規範。

實踐善行,成就美德

通過踐行四端良知,我們能夠在具體的行為中體現道德價值,成就內在的道德修養。孟子的「具眾理而應萬事,統四端而兼萬善」一方面揭示了道德的本質和起源,另一方面也為我們提供了道德實踐的準則和方向。

你會在2020年走大運嗎?

超詳細免費2020年生肖運程大分析

免費訂閱即時發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