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氏璧】千年傳奇!秦始皇御用之寶「和氏璧」驚天現世!

【氏璧】千年傳奇!秦始皇御用之寶「和氏璧」驚天現世!

和氏璧:傳奇與爭議

和氏璧,又稱和氏之璧、荊玉、荊虹,是中國古代傳説中一塊價值連城的璞玉。相傳由楚國卞和發現於荊山,後經楚文王命名。

爭議的起源:雕琢傳國玉璽

氏璧 Play

自北魏崔浩起,傳聞和氏璧被雕琢成傳國玉璽,象徵皇帝權威,輾轉於秦、漢、魏、晉、隋、唐等王朝手中。然而,也有説法認為傳國玉璽並非由和氏璧打造,而是藍田玉所製。

戰國時期的傳奇

氏璧

公元前3世紀,和氏璧歸屬趙國君主趙惠文王。秦昭襄王聞訊,以15座城池為代價欲換取和氏璧,引發了「價值連城」的成語典故。趙國派使者藺相如攜玉出使秦國,卻在秦國國君的強迫下帶回和氏璧。藺相如智計生謀,派副手將玉璧送回趙國,自己憑藉不屈的意志保全了性命,留下了「完璧歸趙」的傳奇。

發現過程與失蹤疑雲

楚國卞和相傳於山中發現和氏璧,但楚厲王和楚武王將其認定為石頭,並砍斷了卞和的雙腳。楚文王繼位後才發掘出玉璧的真容,並以「和氏」命名。和氏璧曾由昭陽授予令尹,後被賓客盜走,下落不明。

文化影響

和氏璧是中國古代禮器中的璧,象徵著祭祀天地四方。由於其傳奇故事和價值,和氏璧成為許多文化典故和成語的來源,如「隨珠荊玉」、「價值連城」。

歷代記載

《韓非子》、《史記》、《資治通鑑》、《東周列國志》等史書均有記載和氏璧的傳説。這些記載不僅印證了和氏璧的存在,也反映了古代人對珍寶的重視和傳奇色彩的喜好。

註釋:

  1. 《韓非子·和氏第十三》
  2. 《韓非子·和氏第十三》
  3. 《資治通鑑·周紀二》
  4. 何光嶽《中國古名玉》

氏璧:稀珍的古玉瑰寶

氏璧,又名「神人首獸紋玉璧」,是中國古代玉器中的極品,其歷史悠久,紋飾精美,具有著重要的藝術和文化價值。

歷史淵源

氏璧出土於1978年,發現於山東省臨沂市銀雀山漢墓,相傳為戰國時期齊王所藏。氏璧因其表面的「神人首獸紋」圖案而得名,該圖案以玉石浮雕的形式雕刻而成,人物和動物形態栩栩如生,極具觀賞性。

藝術特徵

氏璧直徑約20釐米,厚度0.8釐米,採用上等新疆和田玉製作,玉質細膩瑩潤,顏色青翠温潤。璧面光滑平坦,外緣有圓穿孔。

神人首獸紋:氏璧表面的神人首獸紋圖案是其最顯著的特徵。該圖案分為兩層,外層為神人形象,頭戴冠帽,面容端莊,身著長袍,腰佩寶劍;內層為獸首形象,獸目圓睜,獠牙外露,形態威嚴。這些人物和動物相互交錯,構成了繁複而生動的裝飾效果。

紋飾寓意:神人首獸紋圖案在古代中國玉器中較為常見,被認為具有驅邪避災、祈福納祥的寓意。神話中,神獸是天地間的保護神,而神人則是溝通天地的人間使者。神人首獸紋組合在一起,象徵著祈求神靈庇佑,逢凶化吉的願望。

文物價值

氏璧凝結了古代玉器的精湛工藝和濃厚的文化底藴,在中國玉器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其藝術價值體現在:

延伸閲讀…

秦始皇統一天下,和氏璧歸秦國所有

和氏璧

  • 精湛的雕刻技藝:氏璧上的神人首獸紋雕琢細膩,線條流暢生動,體現了古代工匠超高的雕刻技術。
  • 獨特的紋飾風格:神人首獸紋圖案在中國玉器中較為罕見,氏璧上的紋飾造型獨特,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
  • 深遠的文化內涵:神人首獸紋承載著古代中國的信仰和習俗,反映了當時人們對宗教和巫術的崇拜。

現狀及意義

氏璧現藏於山東省博物館,是該館的鎮館之寶之一。它不僅是中國古代玉器史的瑰寶,更是中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氏璧的研究和展出,有助於我們深入瞭解古代中國的宗教信仰、文化習俗和藝術成就。

表格:氏璧的基本信息

項目 內容
出土地 山東省臨沂市銀雀山漢墓
年代 戰國時期
材質 新疆和田玉
直徑 約20釐米
厚度 0.8釐米
紋飾 神人首獸紋
現藏地 山東省博物館

你會在2020年走大運嗎?

超詳細免費2020年生肖運程大分析

免費訂閱即時發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