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上巳節:春浴淨身,踏青相會的傳統佳節
上巳節的起源與沿革
上巳節,又稱三月三節,其起源可追溯至春秋時期。早期,上巳節為三月上旬之巳日,後逐漸演變為農曆三月初三。


漢代時,上巳節作為政府舉辦的男女青年歡樂節日,允許青年們私下約會。魏晉以後,上巳節祓除風俗趨弱,而迎春賞遊興盛。宋代理學盛行,上巳風俗逐漸式微。
上巳節的習俗
傳統上,上巳節有以下習俗:
春浴淨身
上巳節為「春浴日」,人們以蘭湯或其他草藥沐浴,寓意祓除晦氣,祈求身體健康。
踏青相會
青年男女會趁上巳節踏青遊玩,採花、賞景,並自由戀愛。
曲水流觴
文人雅士於溪畔設宴,將酒觴置於流水之上,隨波漂流,飲酒賦詩。
射雁司蠶
農民會進行弋射雁鴨,贈送獵物作為禮物。南方婦女開始飼養蠶蟲,採桑養蠶。
台灣的上巳節
在台灣,上巳節又有「女兒節」、「桃花節」之稱。三月初三時,一些人會掃墓,兼具踏青與驅邪之意。近來,上巳節在部分漢族地區有復興跡象。
其他相關習俗
各地在上巳節還有不同的習俗,如湖南的「三月三,地菜煮雞蛋」、安徽的「吃粑粑」。部分地區也會相互贈送香草,祈求祛邪益身。
農曆三月初三:上巳節的起源與習俗
農曆三月初三,又稱上巳節,是一個承載著悠久歷史的傳統節日。自先秦時期便被記載於《禮記》之中。
上巳節的起源
上巳節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上古時代。相傳黃帝因身患疾病,於農曆三月初三求教於風後,風後授予黃帝艾草和菖蒲,用於驅邪淨身,黃帝照做後病癒。為紀念此事件,後人將農曆三月初三定為上巳節,並延續了驅邪避災的習俗。
上巳節在中國傳統中具有重要的民俗意義,其習俗豐富多彩,主要包括:
習俗 | 描述 |
---|---|
祓除厄運 | 使用艾草、菖蒲等植物沐浴或懸掛於門前,祈求驅邪避災。 |
踏青遊春 | 人們走出户外,踏青賞景,享受春日美景。 |
祭祀先祖 | 祭拜祖先,表達對先人的思念和敬意。 |
食用桃花 | 食用桃花羹或桃花糕,祈求長壽和美貌。 |
佩帶五色絲線 | 佩帶紅、黑、綠、白、黃五種顏色的絲線,祈求招福辟邪。 |
上巳節各地習俗
隨著時間的推移,上巳節在各地衍生出了不同的習俗。
地區 | 特色習俗 |
---|---|
江南 | 賽龍舟、採茶 |
福建 | 分送桃花、吟誦桃花 |
浙江 | 狀元節、祈願燈 |
華北 | 禁火、食「三月桃」 |
西南 | 洗羊毛、吃青團 |
上巳節的意義
上巳節不僅是一個傳統節日,更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它傳達了古人重視自然、敬畏祖先、祈福平安的思想。此外,上巳節也促進了社會交往,增強了人與人之間的紐帶。
延伸閲讀…
上巳節_百度百科
三月初三(漢族及多個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
穿越時空,上巳節至今仍在中國民間廣泛流傳,它既是一份文化遺産,也是一個承載著美好祝願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