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聖祖玄燁(康熙)帝
清聖祖玄燁(康熙),愛新覺羅氏,中國清朝第三位皇帝,1661年至1722年在位,年號“康熙”,廟號“清聖祖”。玄燁於1654年出生於北京紫禁城景仁宮,生母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其父順治帝在位18年之中沒有冊立過皇太子。順治十八年(1661年),順治帝早逝,時年僅24歲。兩年後,康熙帝的生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亦病逝。
接受湯若望的建議,因年幼的玄燁曾得過天花具有免疫力,也因從天花疾病倖存下來而獲選立為皇太子。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七(1661年),玄燁登基時,年僅8歲,次年正月(1662年),正式宣佈新年號為康熙。


因康熙帝尚年幼,順治帝的遺詔同時指派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等四大臣輔政,輔佐康熙帝,因此清朝的政局不受康熙帝實際掌控。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康熙帝發動突襲,捉拿了鰲拜之後,掌握朝政。
文治武功
康熙大帝是清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康熙坐鎮北京取得了對三藩、沙俄的戰爭勝利,消滅在台灣的明鄭政權,另一方面,康熙創立“多倫會盟”取代戰爭,聯絡蒙古各部;意圖以條約確保清朝政府在黑龍江的領土控制。文治武功取得巨大成績的康熙帝,羣臣一再商議給他上尊號,康熙多次表示“斷不受此虛名”,這在歷朝帝王中十分罕見。
晚年沈迷
康熙晚年懈怠無為,曾説“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政寬事省”,“凡事不可深究者極多”,不能嚴禁浮費和規銀,寬縱州縣火耗和虧空。同時他還標榜仁政,對官吏盡量以寬鬆待之,導致出現吏治廢弛,官場貪污,國庫虧空,“大小官員,怠玩成習,徇庇尤甚”,個別地區出現暴動和騷亂,統治秩序奏出了不和諧音符。盛世處於衰微的現象,給繼任者雍正帝留下許多隱患。更有甚者指出清朝衰亡,病在康熙。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康熙帝崩逝於大清順天府(今北京市)暢春園清溪書屋內,享壽69歲,結束了長達61年的統治。當時八爺黨支持的十四阿哥胤禵遠在西北,四阿哥胤禛留京。康熙近臣步軍統領隆科多奉康熙帝遺詔,使皇四子胤禛繼承皇位,是為雍正皇帝,併為康熙帝上廟號聖祖,諡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安葬於清景陵。
早年繼承與親政
康熙帝的皇太子兩立兩廢,徹底暴露出嫡長子皇位繼承制度的種種弊端,儲位之爭的時間之長,捲入者之多,波及面之廣,以及對皇朝及皇帝本人影響之大,無不超出前代。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御史參劾户部堂官希福納等侵貪户部內倉銀64萬餘兩,牽連的官吏多達112人。康熙説“朕反覆思之,終夜不寐,若將伊等審問,獲罪之人甚多矣”。最後只把希福納革職,其餘官吏則勒限賠款。
康熙帝:一代盛世開創者
康熙帝,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清朝第四位皇帝,1661年至1722年在位,在位期間達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在康熙帝的統治下,清朝進入了一個欣欣向榮的盛世。
功績
康熙帝在位期間,文治武功卓著,留下了許多豐功偉績,主要包括:
領域 | 主要成就 |
---|---|
對外 | 平定三藩、收復台灣、雅克薩之役,擴大清朝疆域 |
對內 | 整頓吏治、推行科舉、編纂《康熙字典》 |
文化 | 親自編纂《古今圖書集成》,促進文化繁榮 |
經濟 | 實行滋生人丁政策,人口大幅增加;鼓勵開墾土地,農業生產發展 |
人物特質
康熙帝是一位勤政愛民、博學多才的帝王。他每日勤於政事,常批閲奏章至深夜。他博覽羣書,對天文、地理、數學等領域都有深入研究。
康熙帝還是一位孝順的兒子。他早年喪母,對祖母孝莊太后異常恭敬,盡心侍奉。
評價
康熙帝在位期間,清朝達到了鼎盛時期。他是一位傑出的帝王,其功績彪炳史冊。
- 《清史稿》稱其為”聖祖仁皇帝”,”雄才大略,文武並重,開創康乾盛世”。
- ** Voltaire**在其著作《路易十四時代》中寫道:”康熙大帝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帝王之一”。
康熙帝的豐功偉績,不僅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也為世界歷史留下了光輝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