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生因緣:前世今生
曾經,在舍衞國祇樹給孤獨園中,一位鬚髮斑白、容貌莊嚴的貧窮老者前來拜訪佛陀。儘管歷經滄桑,他仍氣宇軒昂,宛如一位富貴長者。然而,老者的生活卻極其困苦,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常處於飢餓之中。
貧窮老者懇求佛陀解惑,想知道為何自己今生如此困苦。佛陀慈悲開示,老者的現世果報源於前世的罪業。


前世,老者身為豪強大國明慧王的太子,驕橫跋扈,恣意妄為,侵害他人。他沉迷於財富,不知佈施之恩,任由百姓困於貧窮之中。
一日,一位貧窮的沙門靜志前來求索一件法衣。太子不僅拒絕賜予,還讓靜志在接待室中挨餓受凍七天七夜。靜志瀕臨死亡,太子卻冷眼旁觀,毫不憐憫。
臨終之際,靜志遭遇到餓賊劫持。太子得知後,出於愧疚,便前去營救。餓賊感恩太子相救,便放走了靜志。
而靜志沙門正是彌勒菩薩的前身,而驕貴的太子,正是老者的前身。老者今生備受貧困之苦,正是前世慳貪所致;而長壽之福報,則源於營救靜志之恩。
佛陀教導,罪業與福報如影隨形,不可抵銷。老者聞法後,頓悟前塵往事,決心出家,永侍佛側。佛陀接納了他的請求,老者瞬間容光煥發,證得智慧,入得三昧。
佛陀最後留下偈語:
往昔驕奢放縱,不知仁義方,
今生受貧苦,罪業在身藏。
營救沙門獲福,彌勒佛時度,
永離慳貪心,長伴佛邊住。
佛陀的法語真切無妄,善惡報應,絲毫不爽。學誠法師也曾告誡,因果報應公平無私,三世因果,六道輪回,皆是真實不虛。今生所作所為,皆為來世種下善惡之果。因此,應當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終能道業有成。
今生受者是:前世因果報應
引言
今生所承受的一切,皆源於前世因果。佛法教導我們,今生受者是前世造業者,我們所經歷的福禍,都是自己過去行為的果報。
因果報應的原理
因果報應乃宇宙運作的至高法則,其原理如下:
- 種善因得善果:行善積德,今生將得福報。
- 種惡因得惡果:造惡業損人,必招致惡果。
- 應報盡報:因果不滅,善惡業力終將在今生或來世應報。
善業與惡業
善業與惡業是因果報應的根本,其定義如下:
善業 | 惡業 |
---|---|
慈悲救助 | 殺戮殘害 |
助人為善 | 貪婪自私 |
誠實守信 | 虛偽欺詐 |
禮讓謙遜 | 傲慢無禮 |
敬老尊賢 | 忤逆不孝 |
今生受報類型
今生承受的報應類型,可分為以下幾種:
報應類型 | 特徵 |
---|---|
富貴榮華 | 累世行善積德 |
貧賤困苦 | 前世造惡業損人 |
健康長壽 | 奉行善法,持戒唸佛 |
疾病殘疾 | 前世殺生害命 |
遭遇災難 | 貪婪自私,損毀福德 |
轉變命運
雖然因果報應無法迴避,但我們可以透過修行善法,轉變命運。以下為轉變命運的實踐方法:
- 懺悔業障:誠心懺悔前世所造惡業,消除業障。
- 勤修善行:積累善德,種植福報。
- 誦經唸佛:淨化心靈,迴向功德。
- 廣行佈施:幫助他人,擴展福德。
- 持戒守法:約束行為,避免造惡業。
結論
延伸閲讀…
星雲説偈–因果偈
就知來世得到的「果」。這叫因果報應循環規律。
今生受者是前世造業者,因果報應是宇宙的至高法則。透過修行善法,懺悔業障,我們可以轉變命運,獲得美好的未來。記住,「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因果報應,不爽分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