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粵
簡介
閩粵,又稱閩越,其音同“mǐn yuè”,是廣泛指代漢地福建和廣東兩省的稱謂,承載著悠久的歷史與豐富的文化。
文化遺產
位於武夷山風景區內的閩粵王城是一處重要的文化遺產。1958 年被考古發現,1999 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其神秘的身世引發了無數考古學家的探索和研究。


遺址名稱 | 歷史背景 | 發現時間 | 聯合國認證 |
---|---|---|---|
閩粵王城 | 閩越國王城 | 1958 年 | 1999 年 |
區位
閩粵經濟合作區橫跨福建省潮州饒平和廣東省漳州詔安兩縣的交界區域,是廣東省和福建省經濟合作的典範。
區域名稱 | 跨省範圍 | 規劃面積 | 建立時間 |
---|---|---|---|
閩粵經濟合作區 | 福建省漳州詔安縣、廣東省潮州饒平縣 | 165 公頃 | 2013 年 |
人文交流
閩粵地區有著緊密的文化聯繫,閩粵海鮮樓西安店便是一例。該餐館位於西安市,人均消費約 51 元。
餐館名稱 | 地址 | 人均消費 | 營業時間 |
---|---|---|---|
閩粵海鮮樓西安店 | 西安市 | 51 元 | 10:00-14:00, 17:00-21:00 |
交通樞紐
瀋海複線閩粵站是進入廣東省的門户,也是瀋海複線在福建省境內的最後一個高速收費站。
名稱 | 所屬路線 | 地理位置 |
---|---|---|
瀋海複線閩粵站 | 瀋海複線 (福廣高速) | 福建省漳州市詔安縣霞葛鎮南陂村 |
名稱來源
詔安閩粵邊界開發區因位於福建省詔安縣和廣東省饒平縣的交界處而得名。該開發區是經福建省政府批准的重點投資區。
名稱 | 地理位置 | 規劃面積 | 批准單位 |
---|---|---|---|
詔安閩粵邊界開發區 | 福建省詔安縣、廣東省饒平縣 | 165 公頃 | 福建省政府 |
植物特產
閩粵千里光是一種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高約 40-60 釐米。其莖直立,常彎曲,有分枝,無毛或有微毛。
名稱 | 科屬 | 形態特徵 |
---|---|---|
閩粵千里光 | 菊科 | 高約 40-60 釐米,莖直立常彎曲,無毛或有微毛 |
閩粵地區:文化、地理與語言的交織
閩粵地區,廣泛涵蓋中國東南部地區,包括福建省(簡稱閩)和廣東省(簡稱粵)。本區地理位置優越,氣候温和濕潤,孕育了豐富的文化和獨特的語言。
地理特徵
地理特徵 | 特點 |
---|---|
地勢 | 山地、丘陵、平原相間 |
海岸線 | 曲折多樣,擁有眾多港灣 |
河網 | 珠江、閩江等大型河流縱橫交錯 |
氣候 | 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炎熱多雨,冬季温和乾燥 |
文化淵源
閩粵地區自古以來便是多元文化交流之地。閩越、南越、中原等不同文化在此交匯融合,形成了獨特的地域文化。
- 閩文化: 以閩語為載體,具有海洋文化和山地文化特徵。
- 粵文化: 以粵語為載體,受中原文化和嶺南文化影響,形成開放包容的性格。
語言特色
閩粵地區語言多樣,主要分為以下三大類羣:
語言分類 | 代表方言 | 特徵 |
---|---|---|
閩語 | 福州話、漳州話 | 保留古漢語部分發音,聲調豐富 |
粵語 | 廣州話、香港話 | 入聲調消失,聲母種類繁多 |
客家話 | 梅州話、惠州話 | 保留部分古聲母,語彙中有大量古老詞彙 |
經濟發展
閩粵地區經濟發達,是中國的經濟重心之一。
- 福建省:電子資訊、旅遊、鞋業等產業發達。
- 廣東省:外貿、製造業、服務業等領域實力雄厚,被稱為「世界工廠」。
人口分佈
閩粵地區人口稠密,約有 1.2 億人。
- 福建省:4300 萬人,主要分佈在沿海地區。
- 廣東省:1.26 億人,人口分佈較為均衡。
結語
閩粵地區是一個文化多元、經濟發達、人口稠密的地區。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豐富的文化、多樣的語言和繁榮的經濟,共同構成了這個充滿活力的地區。
延伸閲讀…
閩粵?福客?清代台灣漢人族羣關係新探
明清時期閩粵地區畲族、蜑民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