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點 | 事件 |
---|---|
1961年3月16日 | 陳庚逝世於上海。 |
1961年3月 | 陳庚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軍銜。 |
1961年3月 | 陳庚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
1955年7月 | 陳庚獲授大將軍銜。 |
1955年 | 陳庚獲選為第一、二屆國防委員會委員。 |
1955年 | 陳庚獲選為中共第八屆中央委員。 |
1954年 | 陳庚任雲南省人民政府委員主席。 |
1953年 | 陳庚任雲南軍區司令員。 |
1953年 | 陳庚任西南軍區副司令員。 |
1952年 | 陳庚回國,主持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成立並任院長。 |
1951年 | 陳庚率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四兵團參加抗法戰爭。 |
1950年 | 陳庚率領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第四兵團參與抗美援朝。 |
1949年11月 | 參加淮海戰役,並在戰役中全殲國軍第12兵團。 |
1949年10月 | 率部佔領廣州。 |
1949年7月 | 率領晉冀魯豫軍區第4縱隊和中原作戰四兵團,與第15兵團協同指揮。 |
1949年5月 | 攻佔南昌。 |
1949年4月 | 率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四兵團參加渡江戰役。 |
1949年1月 | 任中原野戰軍第四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
1947年12月 | 在解放中南的戰爭中,因林彪戰略意見不合三次和林彪發生爭議 |
1947年12月 | 率部攻佔鄭州。 |
1948年10月 | 率部攻佔宛東、宛西戰役,成立豫陝鄂解放區。 |
1948年 | 率部在河南洛陽與國軍部隊激戰兩次易手,最終佔領洛陽。 |
1947年8月 | 率部截斷隴海鐵路。 |
1947年7月 | 參加小河會議,制定了中國解放軍戰略反攻政策。 |
1946年9月 | 全殲國軍第1軍第1師第1旅,俘獲旅長黃正誠。 |
1946年8月 | 全殲國軍第39師和第69師,俘獲士兵共計一萬兩千餘人。 |
1946年7月 | 率軍和謝富治一起在山西、河南配合,全殲胡宗南部第31旅。 |
1945年8月 | 日本投降,陳賡飛抵太行山。 |
1945年 | 晉冀魯豫野戰軍組建,任縱隊司令員。 |
1945年 | 參加中共和談,並當選中共第七屆中央候選委員。 |
1943年 | 太嶽軍區組建,任司令員。 |
1943年 | 率領太嶽縱隊參加秋季戰役。 |
1942年 | 任沁源圍困戰役總指揮。 |
1941年 | 出任太嶽縱隊兼太嶽軍區司令員。 |
1941年 | 國共軍事小部隊進行調整整編。 |
1940年 | 率部參與晉東南1940年戰役,全殲守軍。 |
1940年 | 參與百團大戰,強攻榆社縣城。 |
1940年 | 協助129師發動晉東南1940年戰役,殲滅350餘名日軍。 |
1939年 | 八路軍發動冀南1939年春季戰役,和第十師團交戰。 |
1939年 | 與八路軍129師在河北 southern 地區香城固設伏。 |
1939年 | 率領太嶽軍區部隊配合太行軍區部隊在五朔節發動白晉戰役。 |
1939年 | 率部在晉東南抗戰。 |
1939年 | 太行、太嶽聯防軍建立,陳擔任指揮官。 |
1938年 | 八路軍發動晉察冀1938年秋季戰役。 |
1938年 | 率部神頭伏擊戰。 |
1938年 | 率部長樂村追擊戰。 |
1938年 | 率部響堂鋪伏擊戰。 |
1938年 | 協助其他軍隊作戰。 |
1938年2月 | 率部在長生口附近設伏。 |
1938年 | 率部在晉東南進行反圍剿戰爭。 |
1938年 | 被日軍視為眼中釘,在日軍坦克上寫下「專打386旅」標語。 |
1938年 | 率部隊在山西境內作戰。 |
1938年 | 率軍部隊渡河作戰。 |
1938年 | 出任八路軍129師386旅旅長。 |
1938年 | 任西安事變和平談判代表。 |
1938年 | 任延安抗日軍政大學戰士訓練營長。 |
1938年 | 率軍在山城堡進行激烈的戰鬥。 |
1938年 | 率部隊進入延安,開始抗戰進程。 |
1937年 | 西安事變爆發。 |
1937年 | 第二次國共合作開始。 |
1937年 | 任紅13師團團長。 |
1937年 | 參與紅1軍團,陝甘支隊等戰鬥。 |
1937年 | 參與直羅鎮戰鬥,並在該戰役中受傷。 |
1936年 | 任紅1師師長。 |
1936年 | 東徵山西境內作戰。 |
1936年 | 協助部隊完成西征。 |
1935年 | 任紅軍第四軍13師318團團長。 |
1935年 | 參加鄂豫皖蘇區第三次反圍剿戰爭,並在戰鬥中腿部受傷。 |
1934年 | 率軍渡河。 |
1934年 | 隨中央紅軍主力戰略轉移,擔任紅軍幹部團團長。 |
1934年 | 進入中央蘇區。 |
1934年 | 被選為中央蘇區臨時政府委員。 |
1934年 | 被派去江西執行特派員職務。 |
1934年 | 被蔣介石引渡至南京。 |
1934年 | 被捕入獄。 |
1934年 | 奔赴上海就醫。 |
1934年 | 離開湘軍,赴長沙自修大學學習。 |
1934年 | 救貧會成立並被官府追拿。 |
1933年 | 受蔣介石的幫助而被釋放。 |
1933年 | 因顧順章變節而逃往天津。 |
1933年 | 協助周恩來在上海組織中共中央特科。 |
1933年 | 被上海租界巡捕房逮捕。 |
1933年 | 入獄後遭受拷打。 |
1932年 | 被迫脱離湘軍。 |
1932年 | 加入中國共產黨。 |
1932年 | 出任黃埔軍校第四教導團第七連連長。 |
1931年 | 參與平定廣州商團暴動。 |
1931年 | 參與東徵陳炯明的戰鬥。 |
1926年 | 在國民革命軍北伐誓師大會上發表講話。 |
1926年 | 入伍國民革命軍。 |
1925年 | 任國民革命軍特務營營長。 |
1923年 | 在北伐軍第二方面軍擔任團長。 |
1923年 | 參與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 |
1922年 | 入讀蘇聯「契卡」受訓。 |
1922年 | 前往蘇聯學習間諜技術。 |
1922年 | 加入黃埔軍校第一期。 |
1922年 | 被稱為「黃埔三傑」之一。 |
1922年 | 入讀廣州陸軍講武學校。 |
1903年 | 於湖南湘鄉縣泉湖村出生。 |
陳賡:縱橫馳騁,屢屢立奇功
前言
陳賡,一位傳奇性的中國共產黨將領,其軍旅生涯充滿了驚險和奇遇。本文將深入探索陳賡的傳奇事蹟,剖析其卓越的軍略才能和堅定的革命精神。


早年生涯
- 1903年1月27日,陳賡出生於湖南醴陵。
- 早年加入共產黨,並參加了長沙起義和秋收起義。
- 在紅軍時期,擔任團政委、師政治部主任等職。
抗日戰爭
- 出任八路軍第386旅旅長,率部在太行山區展開遊擊戰。
- 1940年,率部參加著名的百團大戰。
- 1942年,調任八路軍第4縱隊司令員。
解放戰爭
- 率領第4縱隊參加中原突圍和華北戰役。
- 解放戰爭後期,任華野第4兵團司令員,率部攻克濟南、渡江作戰。
- 新中國成立後,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野戰軍副司令員。
軍略才能
陳賡是一位軍事天才,其軍略才能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特點 | 特色 |
---|---|
遊擊戰 | 擅長機動靈活的遊擊戰術,在敵後方神出鬼沒 |
突襲 | 以精鋭部隊奇襲敵方要地,出奇制勝 |
穿插迂迴 | 善於指揮部隊在敵後穿插迂迴,截斷敵方交通線 |
革命精神
除了卓越的軍略才能,陳賡還是一位堅定的革命者:
- 對革命事業忠心耿耿,不畏艱險、勇往直前。
- 善於團結民眾,發揚羣眾路線。
- 嚴守紀律,廉潔奉公。
晚年生活
- 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 晚年擔任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等要職。
- 1961年,因病逝世於北京。
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