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字八法,楷書書法之基石
自古以來,書法界便尊崇「永」字八法作為楷書的基礎。此八法乃「側」、「勒」、「努」、「趯」、「策」、「掠」、「啄」、「磔」,藴含楷書基本筆畫的要義。
永字之源,長流不息


「永」之本字為「派」,象徵著一條大河,源源不絕的流淌。在文字演變的長河中,漢字經歷了繁化簡的過程,而「永」字始終以其八種筆畫,在書法史上佔有一席之地。
八法之名,寓意深遠
「永」字八法的名稱,揭示了其書寫要領。其中,「側」為點,靈動多變,如目之眉;「勒」為短橫,如馬銜,控筆收斂;「努」為豎,如弓臂,勁力十足;「趯」為鈎,如踢足,一蹴而就;「策」為右斜短橫,如指揮馬鞭,寸勁逆勢;「掠」為左撇,如梳頭髮,勢快而澀;「啄」為右上撇,如鳥啄物,急出為優;「磔」為捺,如刀刃割裂,沈穩有力。
側之要義,顧盼分明
以「側」法為例,其指點畫,要求顧盼有致,如目之眉。宋代姜夔曾言:「點者,字之眉目,全藉顧盼精神,有向有背,隨字異形。」衞鑠《筆陣圖》亦云:「“、”,如高峯墜石。」
永字八法,適用範圍廣泛
「永」字八法看似僅用於永字書寫,實則不然。其藴含的筆法原理,廣泛適用於楷書中其他漢字的書寫。例如,楷書的基本十三樣筆法中的「點」、「橫」、「豎」、「撇」、「捺」,皆可從「永」字八法中窺見其要領。
歷代推崇,承傳不絕
歷代書法家對「永」字八法推崇備至。唐代張旭大力推廣此法,傳授弟子顏真卿、柳宗元等。李陽冰更言:「逸少功書多載,十五年偏攻永,以其能備八法之勢,能通一切字也。」
學習之法,循序漸進
書法界普遍認為,學習楷書筆法之初,應重點練習「橫」、「豎」、「撇」、「捺」、「點」等基本筆畫,再適當加入「鈎」、「挑」等較複雜的筆法。而「永」字八法並非初學者必修之課,其涉及的筆法精妙繁複,建議有了一定書法基礎後,再深入探究。
篆隸入手,循序漸進
若初學者欲探索「永」字八法,不妨從篆隸開始。篆筆法重視橫豎之鋒藏與圓轉,用筆較為容易。隸書則重在八分筆法,雖有燕尾,但亦藏鋒收勢,學習者不會感到畏懼,反而能興味盎然。
書法之美,引人入勝
書法之美,不僅在於書寫技巧,更在於意境傳達。透過筆墨的舞動,書法家將自己的情感、思想融匯於字裡行間,讓觀者感悟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永」字八法,楷書之魂
「永」字八法,如同楷書書法的靈魂,指引著書法家們探索漢字書寫的奧秘。在筆墨間的起落轉折中,書法家們不僅揮灑著自己的個性,更傳承著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藴。
‘字八法’的探究
‘字八法’乃楷書書寫的基礎法則,包含’永、右、左、點、橫、豎、撇、捺’共八項筆畫,掌握 ‘字八法’有助於寫出有章法、穩重端正的楷書。
筆畫分類
筆畫 | 特徵 |
---|---|
永 | 主體垂直,頭細尾粗 |
右 | 起筆輕而下筆重,收筆尖細向上 |
左 | 起筆重而下筆漸輕,收筆鈍而向下 |
點 | 短小有力,收筆呈尖狀 |
橫 | 平穩有力,兩端微彎 |
豎 | 挺拔有力,收筆直下 |
撇 | 起筆緩,中段快,收筆回頓 |
捺 | 起筆重,中段緩,收筆頓挫有力 |
筆畫運筆
永、右、左為縱向筆畫,運筆須穩定有力,注意起筆、收筆的輕重變化。點為基本筆畫,講求準確、穩固。橫、豎為橫向筆畫,運筆時需平穩、有力,起筆、收筆要略微頓挫。撇、捺為斜向筆畫,運筆要流暢自然,注意回頓、頓挫的力道。
字形結構
掌握 ‘字八法’後,需注重字形結構的安排。主要原則包括:
- 拆解筆畫:將複雜筆畫拆解為基本筆畫,逐一練習。
- 把握結構:理解字形結構,筆畫之間的相互關係。
- 勤加練習:持續臨摹書寫,培養書寫的肌肉記憶。
結語
‘字八法’是楷書書寫的基石,透過筆畫分類、運筆技巧、字形結構及臨摹實踐的掌握,可以逐步提升楷書書寫水平,書寫出工整雋永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