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10
「求百事之榮,不如免一事之辱;邀千人之歡,不如釋一人之怨。」此言詮釋了李嘉誠「尋平處住」的處世之道,既低調不張揚,又寬容大度。
段 9


1996年5月23日,李澤鉅被綁架,李嘉誠卻不報案,還付了巨額贖金,並未怨恨綁匪,反而自省疏於防範;這正是「向寬處行」的具現。
段 8
與人合作時,李嘉誠總是讓利於對方,使得合作夥伴樂於與其合作,進而「向寬處行」,收穫更多利益。
段 7
李嘉誠為人極其低調,待人平等,用餐時更以抽籤決定座位,展現了「尋平處住」的風範。
段 6
「我每天90%的時間,都用在了想未來的事情上。」李嘉誠的「擇高處立」在於高瞻遠矚,提前洞察趨勢,掌握先機。
段 5
迴歸前夕,李嘉誠逆勢而行,買入被拋售的香港資產,驗證了「擇高處立」的深謀遠慮。
段 4
內地改革開放,李嘉誠「擇高處立」,進軍內地市場,取得巨大成就。
段 3
李嘉誠的「發上等願」並非不切實際的追求,而是以中等緣分為目標,不貪求過多,保持平常心。
段 2
李嘉誠創辦長江塑膠廠,遭遇美國客户取消訂單,但他不氣餒,堅持做好產品,憑藉「結中等緣」的心態,意外獲得更多訂單。
段 1
「發上等願,結中等緣,享下等福;擇高處立,就平處坐,向寬處行。」這副對聯概括了李嘉誠的人生哲學,既胸懷遠大,又務實進取,更兼胸襟寬廣,為人低調。
發上等願,結中等緣,享下等福:人生智慧的體現
“發上等願,結中等緣,享下等福,擇高處立,尋平處住,向寬處行。”這句古語藴含著人生智慧的精髓,指引著我們在人生旅途中做出明智的選擇。
1. 發上等願:樹立遠大目標
發上等願,是指設定高遠的理想和目標,激勵自己不斷進步。與其滿足於平庸,不如將目光投向更高處,挑戰自我。這不僅能帶來源源不斷的動力,也能塑造更加堅定的意志。
2. 結中等緣:廣結善緣
結中等緣,是指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係,並保持和諧相處。過於親密或疏遠都不利於人際關係的維護。尋求一個中等的位置,既能獲得必要的支持,又能保持自己的獨立性。
3. 享下等福:知足常樂
享下等福,是指不執著於物質享受,懂得感恩和滿足。人生在世,不可能事事如意。與其徒增煩惱,不如降低物質需求,享受當下的幸福。知足常樂的心態,能帶來內心的平和與安定。
4. 擇高處立:堅持原則
擇高處立,是指在原則問題上堅持自己的立場,不隨波逐流。即使面對誘惑或壓力,也要堅守底線,不輕易妥協。這不僅能彰顯一個人的品格,也能贏得他人的尊重。
5. 尋平處住:保持謙遜
尋平處住,是指處事態度謙虛低調,不居功自傲。即使取得一定的成就,也要保持平和的心態,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過於高調或自負,不僅會招致反感,也會阻礙自己的進步。
綜上所述,”發上等願,結中等緣,享下等福,擇高處立,尋平處住,向寬處行”這六大原則構成了人生智慧的框架,指引著我們在追求卓越的同時保持謙遜和包容,在順境中感恩和滿足,在逆境中堅守原則和進取精神。遵循這些原則,我們將能獲得充實而有意義的人生。
原則 | 內涵 | 意義 |
---|---|---|
發上等願 | 樹立遠大目標 | 激勵自我,塑造堅定意志 |
結中等緣 | 廣結善緣 | 獲得支持,保持獨立性 |
享下等福 | 知足常樂 | 帶來內心的平和與安定 |
擇高處立 | 堅持原則 | 彰顯品格,贏得尊重 |
尋平處住 | 保持謙遜 | 化解矛盾,營造和諧 |
向寬處行 | 包容他人 | 化解矛盾,營造和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