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徵 | 描述 |
---|---|
地理位置 | 中國廣西南端,東北至西南走向,連結中越邊境和欽州貴台鎮 |
範圍 | 欽州、防城港、崇左上思縣、寧明縣 |
山脈長度 | 超過 100 公里 |
山脈寬度 | 30 至 40 公里 |
總面積 | 2600 平方公里 |
平均海拔 | 700 至 1000 公尺 |
最高峯 | 蒔良嶺(1462 公尺),位於上思縣南部 |
地質構造 | 主軸以三疊紀陸相砂岩、泥岩和礫巖為主,北翼為侏羅紀砂岩、礫巖,南翼為印支期花崗斑岩和花崗巖 |
山勢 | 雄偉,脊線分明,西北坡平緩,東南坡陡峭 |
古夷平面 | 海拔 700 公尺和 500 公尺兩級 |
氣候 | 南坡降水量豐富(最濕潤區年降水量可達 3700 毫米),北坡降水量較少(最乾燥區年降水量僅約 1119 毫米) |
水系 | 梳狀水系,沿山地兩側發育 |
十萬大山(分茅嶺)是一條綿延於中國廣西西南部、全長超過百公里的山脈。它自欽州東北延伸至中越邊境的寧明縣,分佈於欽州、防城港、崇左上思縣和寧明縣等地。
十萬大山地勢雄偉,脊線分明,平均海拔在 700 至 1000 公尺之間。主峯蒔良嶺聳立於上思縣南部,海拔達 1462 公尺。山脈的地質構造複雜,主軸由三疊紀陸相砂岩、泥岩和礫巖組成,北翼為侏羅紀砂岩、礫巖,南翼則主要由印支期花崗斑岩和花崗巖組成。


受喜馬拉雅運動影響,十萬大山經歷了撓曲作用,形成了重疊的單斜山。西北坡平緩,東南坡陡峭。山坡上發育有海拔 700 公尺和 500 公尺兩級古夷平面,是由新構造運動的間歇性上升形成的。
十萬大山的氣候差異顯著。南坡由於迎風,降水量豐沛,某些地區年降水量可達 3700 毫米,成為廣西降水量最充沛的地方。北坡則位於背風處,降水量較少,某些地區年降水量僅約 1119 毫米。
山脈兩側發育有典型的梳狀水系。河流沿山地兩側流淌,匯集於山腳下形成多條河谷。十萬大山是廣西最南端的山脈,也是中國廣西西南部重要的一條山脈。
十萬大山:壯麗奇險的自然奇觀
十萬大山,又稱「十萬大嶺」,是中國境內的一座連綿大山脈,橫跨湖南、廣東、廣西等省份,以其奇特的喀斯特地貌和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而聞名。
地理概況
十萬大山由一系列狹長石灰岩山峯組成,形成一個長約 500 公里、寬約 100 公里的連綿山區。其最高峯是位於廣西的貓兒山,海拔 2,141 米。
地質特徵
十萬大山是一個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區,具有溶洞、天坑、地下河等豐富的地質景觀。石灰岩在雨水的長期侵蝕下形成大量溶洞,其中一些溶洞規模宏大,例如位於廣東的「南天第一洞」伏羲洞。
喀斯特地貌景觀 | 特點 |
---|---|
溶洞 | 由石灰岩溶解形成的地下空洞 |
天坑 | 漏斗狀的巨大深坑 |
地下河 | 流淌於地下的河流 |
生物多樣性
十萬大山擁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是中國重要的生態保護區。這裡分佈著許多珍稀瀕危物種,包括華南虎、穿山甲、雲豹等。此外,十萬大山還擁有豐富的植被,其中包括熱帶雨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和針葉林等。
人文歷史
十萬大山地區自古以來就是人類活動的中心。早在新石器時代,這裡就有人類聚居。明清時期,十萬大山成為重要的邊防要塞,留下了多處軍事遺址。近代以來,十萬大山逐漸成為一個旅遊勝地,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欣賞其壯麗的自然風光。
旅遊景點
十萬大山擁有眾多著名的旅遊景點,包括:
延伸閲讀…
十萬大山_百度百科
廣西十萬大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伏羲洞:位於廣東英德市,是世界著名的溶洞奇觀。
- 雲天玻霸:位於廣西陽朔,是一個大型喀斯特地形景區,以其天坑和地下河而聞名。
- 金佛寺:位於湖南懷化市,是一座歷史悠久的佛教寺院,被譽為「湘西第一名寺」。
注意事項
- 十萬大山山勢險峻,遊覽時應注意安全。
- 保護環境,不亂扔垃圾,不破壞植被。
- 尊重當地民俗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