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項重大基建建設提升台灣經濟動能
1970 年代,石油危機引發的經濟困境,促使台灣推出十項重大基建計畫,藉此改善基礎設施,帶動產業升級。這些建設計畫涵蓋交通運輸、重工業和能源等領域,耗資甚鉅,對台灣經濟發展貢獻卓著。
能源建設
第一核能發電廠
為滿足能源需求,政府興建第一核能發電廠,共有兩部機組,裝置容量達 127.2 萬瓩,分別於 1977 年及 1978 年完工,解決當時的供電瓶頸。


交通運輸建設
高速鐵路
連接基隆至高雄,總長 373 公里的中山高速公路,於 1974 年部分路段通車,後於 1978 年全線竣工,大幅縮短南北距離和運轉時間。
桃園國際機場
位於桃園市的桃園國際機場,佔地廣闊,取代松山機場成為國際航空樞紐,促進旅遊與貿易往來。
西部鐵路電氣化
為提升運輸效能,西部縱貫線鐵路電氣化工程分三期進行,於 1979 年全線完工,大幅提升客貨運量。
蘇澳港
作為基隆港的輔助港,蘇澳港於 1978 年完工,有效分攤北部港口壓力,促進貨物進出口。
北迴鐵路
連接花蓮與宜蘭的北迴鐵路,於 1980 年通車,促進東部地區的經濟發展。
台中港
梧棲區的台中港,是兼具商、漁、工業功能的多功能人工港,於 1976 年完工,強化中部地區產業發展。
重工業建設
中國鋼鐵公司
位於高雄的中國鋼鐵公司,是一貫作業煉鋼廠,大幅降低對外國鋼品的依賴,促進工業自製化。
總括
十大重大基建建設計畫為台灣經濟注入新動能,改善了能源供應、交通運輸和工業生產能力,帶動經濟持續發展和社會進步。
十大建設口訣:打造現代化經濟強國
摘要
「十大建設口訣」是經濟建設規劃的綱領,制定於 1973 年,旨在提升國家產業結構和國際競爭力。本文將探討十大建設口訣的內容、成效和影響,並透過表格整理其重點項目和目標。
十大建設口訣內容
十大建設口訣如下:
- 發展農業,自求温飽。
- 擴建工廠,增進就業。
- 加強交通,改善運輸。
- 興辦教育,充實文化。
- 實現國民就業,普及社會福利。
- 加速工業發展,建立經濟基礎。
- 加強國防力量,確保國家安全。
- 推展國際合作,增進世界友誼。
- 加強科學研究,促進技術進步。
- 實現經濟自強,達成國家富強。
十大建設口訣成效與影響
十大建設口訣實施後,對台灣的經濟發展產生顯著影響:
延伸閲讀…
背台灣十大建設怎麼做最快?這十大建設口訣學起來就對啦!
十大建設-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產業結構提升:促進石化、鋼鐵、造船、機械等重化工業發展,奠定現代化工業化基礎。
- 經濟成長:加速經濟成長,創造大量就業機會,改善國民生活水準。
- 社會福利擴大:建立健保制度、老人年金等社會福利措施,提升民眾福祉。
- 國際地位提升:透過國際合作和技術引進,改善國際地位和競爭力。
- 技術進步:推動科學研究和技術轉移,加強產業技術能力和科技實力。
十大建設口訣重點項目與目標
項目 | 目標 |
---|---|
農業發展 | 自給自足、改善農業結構 |
工業發展 | 建立現代化工業基礎 |
交通改善 | 提升運輸效率、促進物流 |
教育充實 | 普及教育、培養人力資本 |
社會福利 | 完善醫療、保障弱勢族羣 |
國防力量 | 確保國家安全、維護國土完整 |
國際合作 | 拓展外交關係、融入國際體系 |
科學研究 | 促進技術進步、提升產業競爭力 |
經濟自強 | 實現經濟獨立、擺脱外國依賴 |
國家富強 | 建立繁榮富足、民主開放的社會 |
結論
十大建設口訣是 Taiwan 經濟發展的重要里程碑,透過產業轉型、技術提升和社會福利建設,提升了國家整體競爭力和民生水準。而其綱領性的精神和政策目標至今仍對 Taiwan 的經濟建設規劃發揮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