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臟六腑:中醫內臟總稱
中醫將人體內臟統稱為臟腑,分為五臟六腑。五臟是指肝、心、脾、肺、腎,負責生化和儲存精氣。六腑為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負責消化吸收、排泄和儲存精氣。
臟腑表裡對立和生化剋制


結合陰陽五行和臟腑學説,臟腑的作用可視為一種「表裡對立」和「生化剋制」關係。臟屬陰,腑屬陽。臟有病多為虛證,腑有病多為實證。
十二經脈:氣血運行的通路
五臟六腑加上心包經組成十二經脈,是人體氣血運行的主要通路。經脈互為表裡,相輔相成。例如:腎配膀胱,肝配膽。
五臟五行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中醫將五臟與五行相應,認為五臟功能會受五行相生相剋的關係影響。例如:金生水,肺屬金,腎屬水,肺功能異常會影響腎功能。
陰陽三陽
陰陽三陽是指人體運行氣血的規律。陰陽各有三種,太陰、厥陰、少陰;陽明、少陽、太陽。經脈分佈人體時,陰分佈於內側,陽分佈於外側。
五臟生理系統
五臟各自負責不同的人體生理系統。例如:肝主疏泄,心主血脈,脾主運化,肺主呼吸,腎主藏精。
養生應用
根據五臟五行,可以透過五色食物來保養對應的臟腑。例如:肝屬木,可食用綠色蔬菜來養肝。
總結
臟腑是中醫對內臟的總稱,包括五臟和六腑。臟腑之間存在著表裡對立和生化剋制關係,並通過十二經脈運送氣血。五臟與五行相應,對應著不同的人體生理系統。中醫運用這些概念指導養生保健,達到平衡身體、防治疾病的目的。
中醫:身體器官與情緒的微妙對應:五臟六腑對應
中醫將人體生理與心理活動視為一個相互調節和影響的有機整體。根據「五臟六腑對應」理論,不同的身體器官與相應的情緒息息相關。瞭解器官的情緒對應有助於我們調養身心,預防疾病。
表格:五臟六腑對應
身體器官 | 情緒表現 | 表徵症狀 | 調養方式 |
---|---|---|---|
肝臟 | 憤怒、抑鬱 | 氣滯血瘀、肝氣鬱結 | 疏肝解鬱、調理情緒 |
心臟 | 喜悦、緊張 | 心悸盜汗、失眠多夢 | 寧心安神、緩解壓力 |
脾胃 | 思慮過多、食慾不振 | 胃脹便秘、疲勞乏力 | 健脾益胃、減輕思慮 |
肺臟 | 悲傷、焦慮 | 氣短胸悶、咳嗽 | 宣肺止咳、舒緩心情 |
腎臟 | 恐懼、憂慮 | 腰膝酸軟、畏寒畏冷 | 補腎壯陽、安神定志 |
五臟六腑對應:具體解析
肝臟:與脾氣暴躁、抑鬱等情緒對應。肝氣失調可導致氣滯血瘀、肝氣鬱結,表現為胸悶憋氣、頭暈目眩。適當疏肝解鬱,保持情緒平衡,有助於疏通肝氣、改善肝臟健康。
心臟:與愉悦、緊張等情緒對應。心火旺盛常表現為心悸盜汗、失眠多夢。通過心平氣和的情緒調節,配合寧心安神的中藥或食療,可起到降心火、緩解壓力的作用。
脾胃:與思慮過多、食慾不振等情緒對應。思慮過多會損傷脾陽,導致運化功能失調,出現脹氣、便秘、腹瀉等胃腸不適。健脾益胃的中藥或調整飲食結構,有助於調理情緒、恢復脾胃健康。
肺臟:與悲傷、焦慮等情緒對應。肺氣虧虛常表現為氣短胸悶、易咳。宣肺止咳,配合疏鬱化痰的中藥或清咽潤肺的食療,可化解情緒困擾、改善肺臟功能。
腎臟:與恐懼、憂慮等情緒對應。腎氣不足可導致腰膝酸軟、四肢乏力。温腎壯陽,適當的運動結合温和的中藥或食補,有助於安神定志、補養腎氣。
延伸閲讀…
五臟六腑與健康的關係| 運動星球sportsplanetmag
人體五臟六腑和五行對應的關係
注重調養,身心和諧
瞭解「五臟六腑對應」的規律,關注情緒起伏與生理活動的聯繫,能幫助我們更好地預防疾病、調養身心。透過適當的藥物調理、健康飲食以及調節情緒,促進五臟六腑協調運行,達到身心和諧、健康長壽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