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超越宗教藩籬的忠義之神
導言:
自古以來,關羽一直作為忠義的楷模受到中國人崇敬。他不僅是儒家的典範,也是道教、佛教等其他信仰體系中的重要神靈。
供奉與信仰:
關羽廟遍佈各地,為供奉數量最多的中國神明之一。無論是軍人、警察、武術家等職業羣體,還是商人、煙草業、教育界等不相干行業,都尊崇關羽,視其為「財神」庇佑生意興隆。


從宋朝到明清:
關羽信仰於宋代興盛,並在元明時期得到官方認可,成為明代最為推崇的神靈。在清朝,滿族將關羽奉為「護國神」,甚至不直呼其名,以示尊崇。
關帝信仰在當代:
今日,關羽的信仰並未衰落。山西運城作為關公祖居地,仍然是關公信仰的發源地。2008年,「關公信俗」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1年,山西和河南兩省聯袂申報該信仰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香港的關羽崇拜:
在香港,關羽同樣受到各界敬仰,被譽為「關二哥」。根據傳説,關羽年輕時精於會計,故而被視為財神的象徵。許多商店供奉關羽像,以期保佑生意興隆。
警察與關羽:
香港警察自1931年起開始供奉關羽,以祈求庇護和順利破案。如今,大多數警察場所仍然供奉關帝君,視其為盡忠職守的守護神。然而,近年來,警務處高層有意淡化關公信仰,不鼓勵將其作為既定儀式。
台灣的關公廟:
台灣也有眾多供奉關公的廟宇。花蓮縣玉里協天宮歷史悠久,其「後山保障」匾額威震後山地區。台南市白河區關帝廟相傳建於清朝,是結合民眾力量而建立的。
關羽的陪祀:
常見的關公神像通常配有兩位陪祀者:手持關侯印綬的關平和持關刀或寶劍的周倉。而關公則端坐虎皮椅,左手撫鬚,右手展閲《春秋左傳》。
海外的關羽崇拜:
海外華人也常在會館旁修建關帝廟,如美國洛杉磯的北美最大關帝廟和馬來西亞吉隆坡的廣肇會館旁關帝廟。在古巴,關公形象與當地信仰融合,成為西班牙語中的「San Fancón」。
道教中的伽藍菩薩:
佛教中,關公被奉為「伽藍菩薩」。相傳,天台宗創始人智顗大師在玉泉山建造寺院時,關羽顯聖,表達護法之意,後被智顗大師授予五戒,成為天台宗寺院的護法神。
寧瑪派中的關羽:
寧瑪派認為關公與格薩爾王是同一位神靈在漢藏兩地的不同化現,是由文殊、觀音、金剛手和蓮花生共同幻化而成的智慧護法。
商人心中的財神:
商人將關公尊奉為「財神」,一來因為其生前精於理財,二來因其信義俱全,是商界的楷模,三來傳説關公逝後常護佑戰場,給予商人希望在生意低迷時東山再起。
黑白兩道的守護神:
關公以「忠、義、信、智、仁、勇」著稱,被黑白兩道視為代言人,尊崇其為守護神,希望能得到庇護和精神指引。
拜關二哥:信仰與崇拜的探討
在華人文化中,「拜關二哥」一詞已成為信仰與崇拜的代名詞,關公的形象深植人心,其事蹟與信仰廣泛流傳於民間。
關公生平與事蹟
關羽(160-220年),字雲長,是東漢末年的著名將領。他為人忠義仁勇,驍勇善戰,與劉備、張飛結拜為兄弟,共同徵戰沙場,被後世尊稱為「關二哥」。
關公信仰的起源與發展
關羽信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東漢末年。當時,劉備軍隊在荊州屯駐,關羽奉命鎮守荊州北部的樊城,期間他英勇殺敵,展現出過人的武勇。後來,關羽因戰死沙場而被劉備追封為「壯繆侯」。
隨著三國時期的結束,關羽的忠義事蹟廣泛流傳,逐漸被民間奉為神明。唐朝時,唐玄宗將關羽封為「武聖」,並建立「關帝廟」供人祭祀。宋朝以後,關公信仰更加興盛,民間設立了眾多的關帝廟,並將他尊稱為「武財神」與「護國尊神」。
關公信仰的影響
關公信仰對華人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並形成了一系列的習俗與禁忌:
此外,關公信仰也具有凝聚人心的作用。在華人移民社會中,關帝廟往往成為華人同鄉會的聚會場所,促進了僑胞間的聯繫與合作。
結論
「拜關二哥」的信仰與崇拜在華人文化中根深蒂固,關公的忠義形象成為人們的精神寄託和行為楷模。隨著時代的變遷,關公信仰的影響力仍在持續,不斷豐富著華人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