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生萬物,其過程如下:道→無(一)→有(二)→“三”→萬物。
“三”由“二”所造生,“二”由“一”所決定,“一”和“二”同時出現。
莊子以“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説明萬物本身的物質屬性與它們被認知到的屬性並不相同。


“有”是“有名”,是象,是音,是器,是方,是有形;“無”是“無名”,是“希”,是“微”,是“夷”,是“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無形。
《道德經》第二十六章“重為輕根,靜為躁君”等章節表明,老子並非要表達“陰陽互生”之意。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句話,要結合“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來看。
用《易經》之説解釋《道德經》,看似能完美解釋“一二三”,但落到這個“有”和“無”上就無能了。
康有為曾經狂言“老子之學,只偷得半部《易經》”,今人繼而把《易經》推至“羣經之始”的地位,稱它為中國文化的總源頭。
要理解《道德經》,最好是“以老解老”,用老子,或者一脈傳承的莊子之言去解讀《道德經》。
《道德經》和《易經》體系相去甚遠,甚至截然相反。
《淮南子·天文訓》是迄今看到的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一個最早的哲學上的解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生萬物
在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一命題是一個重要的概念。它闡述了宇宙萬物的起源和發展規律。
一、道生一
「道」是中國哲學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代表了宇宙的本源和法則。道是無形、無象、無名、無始無終的。道生一,就是從道中產生了第一個實體,即「一」。
二、一生二
「一」是宇宙萬物的本體,它分化為「陰」和「陽」。陰陽是兩個對立又統一的方面,它們相互作用,產生萬物。
三、二生三
陰陽進一步分化,產生了「三」,即「天」、「地」、「人」。天、地、人三者構成宇宙的基本框架,萬物都在其中運作。
四、三生萬物
天、地、人之間相互作用,產生了無窮無盡的萬物。萬物有不同的形態和性質,但它們都由天、地、人三者構成。
表格: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生萬物
階段 | 實體 |
---|---|
道生一 | 一 |
一生二 | 陰、陽 |
二生三 | 天、地、人 |
三生萬物 | 無窮無盡的萬物 |
五、萬物循環
萬物生於道,最後又歸於道。宇宙萬物處於不斷循環的狀態中:
- 道生一,一化萬物;
- 萬物消亡,復歸於道。
六、哲學意義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命題具有深刻的哲學意義:
- 宇宙起源論:它解釋了宇宙萬物的起源,認為宇宙是由道演化而來的。
- 萬物本質論:它揭示了萬物的本質,認為萬物都由天、地、人三者構成。
- 發展規律論:它闡述了宇宙萬物的發展規律,認為萬物從無到有,從簡到繁,不斷演化。
- 輪迴轉生論:它暗示了萬物的終極歸宿,認為萬物最後都會消亡,復歸於道。
七、對後世影響
延伸閲讀…
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創作的書籍)
如何理解《道德經》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命題對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被道家、儒家、佛教等各家學説所吸收和發展。同時,它也影響了中國的科學、藝術、文學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