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緣龜的困境與保育行動
引言:
在台灣,一種名為黃緣龜(學名:Cuora flavomarginata)的淡水烏龜瀕臨生存危機,其數量因非法盜獵、走私而急遽下降。中興大學的食蛇龜保育團隊,從實驗室走出,進行了一次環島行動,希望提升民眾對於這種瀕危生物的認識。
黃緣龜的特性與分佈:
這種龜類俗稱食蛇龜,但並非以蛇為食。其為雜食性動物,以昆蟲、蝸牛、蛞蝓等無脊椎動物或動物屍體為主,偶爾也會食用香蕉、蕈類或果實等。黃緣龜是台灣唯一一種陸棲性的淡水龜,體長可達18公分,背甲呈深褐色,腹部呈黑色,並具有橫向韌帶,使龜殼能前後分離閉合。黃緣龜分佈廣泛,分佈於台灣、中國南部和中部、以及日本南部的琉球羣島。


瀕臨危機與非法貿易:
近年來,黃緣龜因其珍稀性,而成為投機市場炒作的對象。大量的走私行為,將牠們帶離原有的棲息地,導致野生族羣數量急遽下降。台灣的查緝單位將查獲的走私龜分配至各地收容單位作為臨時庇護所。但由於過多的非法交易與收容中心的資源不足,野放面臨困境。
保護行動與環島宣導:
中興大學成立了臨時收容中心,安置被走私的龜類。保育專家指出,走私的龜類因長期處於緊張狀態而產生健康問題。因此,這些龜類在進入收容中心後至少需要觀察半年,以確保牠們的健康。中興大學於今年七月展開了一次為期十天的單車環島活動,希望透過吉祥物大使,與民眾進行互動,提升大眾對於黃緣龜的認識。
保育挑戰與展望:
黃緣龜的保育仍面臨諸多挑戰。盜獵猖獗,再加上法律漏洞導致罰則過輕,使得保育工作舉步維艱。研究顯示,黃緣龜族羣量在過去十年間減少了八成以上。政府應重視盜獵問題, 加強執法,並透過法律修訂等手段,提高走私罰則,才能保障黃緣龜的生存。此外,保育團體的教育宣導工作也至關重要,讓民眾認識並關心這些瀕危物種,才能共同守護台灣的自然寶藏。
表格摘要:
名詞 | 描述 |
---|---|
黃緣龜 | 俗稱食蛇龜,台灣唯一陸棲性的淡水龜,背甲呈深褐色,腹部呈黑色。 |
棲息地 | 分佈廣泛,包括台灣、中國南部和中部、日本南部的琉球羣島。 |
瀕危原因 | 非法盜獵、走私 |
保護單位 | 中興大學食蛇龜保育團隊 |
保護行動 | 環島宣導,提升民眾認識;加強執法,提高走私罰則。 |
蛇龜:兼具陸生與水棲特色的迷人爬蟲動物
蛇龜(學名:Chelydra serpentina)是一種體型龐大的淡水龜類,分佈於北美各地。牠們擁有獨特的蛇形頸部,並以具有侵略性的個性而聞名。
外觀與特徵
蛇龜的外觀極具辨識度:
- 頭部:大型,呈三角形。具有強有力的顎骨和尖鋭的喙狀嘴。
- 頸部:長而靈活,類似蛇。可伸長頸部攫取獵物。
- 四肢:強壯而帶蹼。前肢具有鋒利的爪子,可幫助牠們在泥濘中行走或開挖巢穴。
- 殼:寬大而扁平,覆蓋著堅硬的甲板。甲板的顏色從深褐色到黑色不等,並有黃色斑點或條紋。
- 尾巴:長而尖,類似蛇的尾巴。
分佈與棲息地
蛇龜廣泛分佈於北美東部和中部,包括加拿大、美國和墨西哥。牠們棲息於各種淡水水域,例如池塘、湖泊和河流。
食性與行為
蛇龜是肉食性的,主要以魚類、兩棲動物、昆蟲和小型哺乳動物為食。牠們會在水中或陸地上埋伏獵物,並使用強有力的顎骨將獵物咬住。
蛇龜具有攻擊性,特別是雌龜在繁殖季節期間。當牠們感到受到威脅時,會發出嘶嘶聲或咆哮聲,並可能會攻擊。
繁殖
蛇龜在春季繁殖。雌龜會在泥土中挖掘巢穴,並一次產下10至50顆蛋。卵的孵化期約為3至4個月。小蛇龜出生後,會待在巢穴中幾個星期,直到牠們足夠強壯才能自行覓食。
延伸閲讀…
蛇龜
食蛇龜- 瀕危動物
表格:蛇龜特徵概要
特徵 | 細節 |
---|---|
學名 | Chelydra serpentina |
分佈 | 北美東部和中部 |
棲息地 | 淡水水域(池塘、湖泊、河流) |
外觀 | 頭部三角形、頸部蛇形、殼寬大扁平、尾巴類似蛇尾 |
食性 | 肉食性(魚類、兩棲動物、昆蟲、小型哺乳動物) |
行為 | 具攻擊性 |
繁殖 | 春季在泥土中築巢產卵 |
卵的孵化期 | 3至4個月 |
壽命 | 野生可達25年,圈養可達5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