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句 | 段落 |
---|---|
歷史上,漢人在觀音鄉的墾荒始於 18 世紀初期,至乾隆年間,入墾人數快速增加。閩客族羣中,客家籍明顯多於閩籍,客家族羣組織嚴密、向心力強,此特性或許與其「散」居特質有關。台灣客家族羣屬弱勢族羣,為應對困難環境,團結護衞是不可或缺的生存機制;而觀音鄉的客家氏族中,最具團結精神、組織嚴整且聚落完整者,當屬廖世崇後裔。 | 7 |
位於觀音鄉南部、與海岸相距約 3 公里的武威村,在清朝時稱為「塘背莊」,日治時期屬於大潭莊,民國 35 年才從大潭莊分出,取自廖氏堂號「武威」而得村名。武威村以 15 號省道與大潭村相隔,東以 92 號縣道與保生村接壤,村內 89 號縣道斜貫而過,村中田野方正,房屋散佈其間,展現出以務農為主的農村風貌。 | 6 |
開台祖廖世崇(1691-1760)原居於廣東惠州府,乾隆 19 年(1754)攜眷來台,在竹南鎮中港登錄,乾隆 25 年(1760)去世。翌年(1761),廖世崇的夫人張氏帶著國祥、國禎、國茂、國旺等四子,遷徙至觀音鄉靠近海岸的大潭村,最初為大潭彭姓家族服務,前後長達 18 年。之後,他們累積一定財力,向崁頭厝郭姓地主購買位於大潭南方的塘背土地,開創了廖氏的產業,最先建造的茅屋即今日的廖氏宗祠所在。其中,二兒子國禎因為緣故前往竹東發展,因此留存後代以竹東為主;而長子國祥、三子國茂、四子國旺等子孫,則以武威村為據點,向外墾荒擴張,其拓展區域主要位於大堀溪以西的觀音鄉和新屋鄉。在觀音鄉,廖氏為繼黃氏之後的第二大姓,武威村內超過 90% 的居民為廖世崇派下的後裔,而鄰近的觀音村、三和村、保生村等,廖氏子孫亦佔有頗為龐大的比例。民國 77 年重建廖氏宗祠時,統計 Liao 世崇後裔人數約 3000 餘丁,多數遵循「國泰民安逢景運,文經武緯振家聲」的字輩命名原則。 | 5 |
閩客兩大族羣的宗族結構要素主要為血緣和地緣,然而各別家庭敬奉祖先的方式卻有差異。客家族羣集體於宗祠祭祖,此緣於傳統習俗中禁止「刈火」的規定;相對地,閩家族羣將香火分置各家,並在家中的廳堂或私室安奉祖先牌位祭祀。影響今日閩客族羣組織差異的主要原因,應在於族羣習俗是否允許「刈火」或「分香」。 | 4 |
實地查訪結果,觀音鄉的閩家族羣與草漯村的李氏宗親、廣福村的許氏宗親皆曾建造宗祠,然李氏宗祠今已成為倉庫,開台祖先的神主牌遷祀至私宅;許氏宗祠也在經歷火災後不復重建,唯祖墳於民國 67 年重新修建,規模宏偉。相反地,白玉村歐氏宗親和大潭村向氏宗親在當地僅有十至數十户餘丁,卻先後於民國 74 年和 83 年重修宗祠;此外,白玉村黃氏開台祖下各房別建宗祠,形成支分現象。最為特殊者,莫過於金湖村的黃氏宗親,族人幾乎皆已離村而居,然宗祠和祖塔仍由輪值負責人細心維護,潔淨無瑕。實地考察的結果深切體現客家族羣與閩家族羣因祭祖習俗差異,而使得象徵族羣精神的宗祠的存毀產生差異。 | 3 |
由於客家族羣禁止「刈香」,因此在年節時分須返回祖居祭祖,此舉無形中維繫了族羣間的關係。族羣人數較多的情況下,甚至組織「開台宗親會」,於年節期間合租交通工具返回鄉裏掃墓。相對地,閩家族羣由於香火分祀各家,且早先聚落較為封閉,族羣組裝差異並不顯著;可是在面對外來衝擊後,逐漸分崩離析,各奔前程。 | 2 |
廖氏開台祖廖世崇最早的聚居地是位於今日宗祠處,稱之為「老屋」,其歷史已久達兩百年以上。後因次子國禎移徙竹東發展,是以村中僅存長子國祥、三子國茂、四子國旺等人的後裔定居(表 1)。隨著各房分支發展而產生財產分配等差異,特定房派的後裔人數較多而分佈較為集中,其餘房派後裔則紛紛外遷。 | 8 |
大房國祥傳承之下的六房子孫於道光 23 年(1843)進行家產分配,其中第四房巧泰取得「菜園下」南面土地一處和位於田地的屋宅;第五房雅泰和第六房潤泰則取得宗祠所在「老屋」與農田,同時也補助長子民燕、次子民應、三子民球於公田附近的土地上建造住屋。直至百年後,大房裔孫朋安、日安自第四房巧泰處購得「菜園下」的土地並興建房屋。然而,時至今日,「菜園下」的廖氏族人已悉數遷離,此處僅剩一間以土坯牆建造三合院的傳統民居坐落於此,卻鮮有人煙居住,顯得沒落淒涼。六十載以前,大房裔孫雙喜和五十餘載之前的賢科,以及四十二年以前的欽景、道景、新景等兄弟也皆遷往自己所屬田地上築屋而居,因此形成「後面屋」、「塘岡」和「田中央」三處聚居地點,其中「塘岡」和「田中央」距離較為偏遠。 | 12 |
據聞,三房國茂後裔是廖氏宗親當中財力最為雄厚者,他們持續購置土地開墾,版圖甚至拓展至新屋鄉和楊梅鎮一帶。從道光 27 年(1847)立下的田契中可知,蘭泰叔叔侄於當地購買了包括果園、田埔和屋宅的一整處田產;時至今日,保生村中仍有許多蘭泰後人定居於此。此外,由光緒 13 年(1887)的「均分契」可看出,芳泰、蔭泰、蘭泰等九人於當時已將產業擴展至「十五間」、「陰影窩」以及「石磊子」等地區。在武威村中,三房族人分佈最早、人數最多的地方為「老屋」和「面前新屋」,「面前新屋」最初為芳泰、蔭泰和蘭泰子孫同住,後來蔭泰、蘭泰的子孫陸續遷離,「南頭」成為蘭泰後人的居所,「北頭」則由芳泰後人居之。「橫圳頂」則是 60 多年以前的三房裔孫逢兆自公廳遷出並獨立建立;而「小飯壢」為 62 年以前逢義、逢禮和逢順等兄弟由新屋鄉的石牌嶺遷回並興建而來,由此亦可看出族人遷出後仍在與村莊維持緊密聯繫。 | 11 |
四房國旺後人於村內分佈最早、集中地則是「新瓦屋」與「上屋」、「下屋」。「新瓦屋」是由菊泰於 150 年以前建立,並於 1929 年(昭和 4 年)重新改建過。「上屋」、「下屋」的建造,相傳為 100 年以前菊泰孫子徽安、輔安和宏安等三兄弟所建造,但現今「下屋」部分族人為葵泰後裔,實際狀況仍有待釐清。「上屋」目前也有一户大房國祥的子孫居住,此户為 20 餘年以前才遷入,屬於村內不同房派無甚聯繫的特殊案例。由上述廖氏族人在武威村的分佈狀況可知,廖氏族羣是以「房」為單位聚集,並呈現出明顯的社羣類型,而多數族人對於不同房派的分佈皆有清晰的認識。廖氏宗親能長年維持在武威村佔有絕對優勢的地位,肇因於族人對於田產的珍惜,不易將田地變賣予外人。 | 10 |
研究傳統民居,有助於將聚落、景觀與禮儀等因素串聯成一種連貫的文化系統,從而瞭解特定的生活模式。傳統民居相當重視風水,而風水講究時間、空間和人物三者相連且相成,組成了決定吉凶禍福的觀念體系。所謂的風水寶地必須能「藏風聚氣」,也就是選擇山勢平緩且交錯環繞、山水蜿蜒形成的盆地,盆地越大越好,並以河流貫穿其中並左右環繞,遠處則須有山峯拱衞。此等環境於人類視線的定位上猶如一處舒適又具有安全感的位置,其後的山峯宛如背靠,左右山丘彷彿扶手,前方的盆地宛若座椅前的空間可以盡情舒展雙腿,遠處的山巒則如同几案,是座椅前方不可缺少的擺設配件。對象徵一族興衰的宗祠與公廳,其對於風水的要求似乎更為嚴格。然而,當現有的風水格局遭到人為破壞後,其背後的原因或許與原本所秉持的價值觀已經逝去有關。 | 17 |
談及廖氏何以能在觀音鄉建立龐大的家族,許多人往往將原因歸咎於廖氏宗祠所處地理環境的良好風水。廖氏宗祠的正前方有一片平曠的稻埕,稻埕前面則有一口面積寬大的池塘;宗祠後方更有一大片客家特有的竹林,稱之為「瑩」。「瑩」在某種程度上類似風水學中的「山」,而風水中的「水」,並非只侷限於具體可見的河川或湖泊,有時也可以是指降雨時形成的排水溝。因此,即便是一片平坦的大地,在風水家的眼中也可以找出「龍脈」所貫穿的路線。相傳廖氏宗祠的風水格局,即源於其前方原本存在的一座天然湖泊以及九條曲水,這些水流自兩側環繞,前方又有小山丘增加曲折之感,符合「山管人丁,水管財」的風水觀,使得廖氏家族繁衍昌盛。然而,隨著人口的增加以及桃園大圳的通水後,天然湖泊和小山丘早已開墾成農田。即便是在民國 68 年進行土地重劃時,族人仍舊堅持保護風水格局,要求政府將新設的水泥圳路按照「之」字形規劃,避免破壞風水。 | 16 |
陽宅風水的構成要素多數源於各種禁忌,其特性相當固定,近乎形成了一種關於居家形態的語言形式。此類禁忌以有形無形的方式禁止或促成特定事件的發生,而其中所藴含的意涵遠為深廣。 | 15 |
傳統中國建築的高度階序反映出尊卑之別,對於保存傳統院落特色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某些禁忌規定不隻影響著主屋的建築設計,也包括其周遭的配置,如:主屋不允許建置樓房,且其周圍也不得有樓房,以免產生「欺壓」的效應。廖氏五間大厝的宗祠建築,即使有部分結構已改建成鋼筋混凝土,仍舊不能建造為高聳樓房。令人興味盎然的是,十多年前有一户族人自宗祠所在之「老屋」遷往其他地區,打算在距離宗祠約百公尺外的西北方向興建樓房,卻遭到了宗親們的反對。反對原因在於新樓房的高度不得超越宗祠,以免「欺壓」;時隔十多年後,另有一名族人因為宗祠重建需要拆除其屋舍,有意於相鄰地皮(即前位族人所屬)蓋建住宅,此舉卻受到族人認可。原因在於這位族人委託風水師勘察後確認,新建住宅不會影響宗祠的風水格局。民國 77 年時重建的宗祠,除了將左右兩護龍的私人住宅購下作為擴建用地外,仍舊保有傳統三合院的建築風格。 | 14 |
觀音鄉的廖氏宗親於乾隆十九年(1754 年)攜眷渡海來台,最初在苗栗縣竹南鎮中港登錄,後於 1761 年遷居現今的觀音鄉塘背(今武威村),並在此紮根發展,歷經數代繁衍後成為了觀音鄉的望族。 | 13 |
「廖氏宗祠」屹立於田野之間,經過三個世紀的傳承,見證了客家家族團結友愛的傳統精神。 | 9 |
觀音廖家祠堂:客家歷史文化瑰寶
建築特色與歷史背景
位於桃園市蘆竹區的「觀音廖家祠堂」,是一座保存完善的客家傳統祠堂建築。建於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迄今已超過170年的歷史。祠堂主祀廖氏先祖廖應登,為當地廖姓族人的信仰中心,同時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見證。
祠堂佔地面積約900坪,建築格局呈四合院式,中軸線上依次排列著門廳、拜殿、正殿和後堂,左右則有廂房和橫屋。門廳為一進一退兩層式,拜殿面闊三間,屋頂以燕尾脊裝飾,正殿供奉廖氏先祖牌位,屋頂為重檐歇山式。後堂為族人祭祀和聚會場所,廂房和橫屋則用作倉儲和族人起居。


表|觀音廖家祠堂建築結構
————-|—————
門廳|一進一退兩層式
拜殿|面闊三間,屋頂以燕尾脊裝飾
正殿|供奉廖氏先祖牌位,屋頂為重檐歇山式
後堂|族人祭祀和聚會場所
廂房|用作倉儲
橫屋|用作族人起居
客家文化特色
觀音廖家祠堂除了建築上的特色外,也承載著豐富的客家文化內涵。祠堂內的裝飾、祭祀儀典和族譜記載,都反映了客家人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
祠堂內的裝飾以木雕為主,題材包括神話題、歷史人物和吉祥圖案。這些木雕不僅具有美學價值,也隱含了客家人的信仰與期盼。拜殿前方的月台刻有「福蔭子孫」四個大字,正殿後方的金爐上則鑄有「忠孝節義」四字,彰顯了客家人重視忠孝傳家的傳統。
觀音廖家祠堂祭祀儀典隆重,每年舉辦春祭和冬祭兩次大祭,由族長帶領族人敬奉祖先。祭祀時除了獻上牲禮和供品外,還會進行唱詩、敬酒和跪拜等禮儀,傳承著客家傳統的敬祖文化。
此外,祠堂內還保存著完整的族譜,記載了廖姓家族的傳承與發展。族譜中記載了族人的出生、婚姻和死亡等重要資訊,是研究客家家族史的重要資料。
保存與活化
隨著時代變遷,觀音廖家祠堂一度面臨破損與荒廢。1996年,由當地廖氏家族和政府共同出資整修,恢復了祠堂的原貌。經過整修後的祠堂不僅成為當地重要的文化景點,也成為客家人尋根問祖和傳承文化的場所。
為了活化祠堂的功能,觀音廖家祠堂近年來舉辦了許多文化活動,包括展覽、講座和客家傳統技藝的傳承。祠堂內還設立了廖家文物展示室,展示廖姓家族的文物和客家文化的相關資料。
透過這些措施,觀音廖家祠堂不僅保留了寶貴的客家歷史文化遺產,也持續發揮著傳承客家文化的使命,讓客家文化在桃園這塊土地上生生不息。
延伸閲讀…
廖家宗祠| Open Green Map
廖氏宗親~觀音~武威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