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軍政府:護法運動中的抗衡力量
1922年6月3日,廣州戒嚴,形勢日益險惡。蔡元培、胡適等名流聯名致電孫中山,呼籲兑現諾言。事實上,提出南北總統同時下野者,乃孫傳芳在1922年5月28日發送給廣州護法政府的通電。
孫中山於1921年1月12日再次在廣州策動護法運動,反對北洋政府的統治現狀,主張武力統一全國。陳炯明則認為應推行聯省自治,確保廣東的地盤。最終導致兩人爆發衝突。


1922年4月,吳佩孚密約陳炯明,以推翻孫中山為條件,由黎元洪出任總統,利用北洋軍閥打擊南方的各省軍閥。孫中山則稱未曾與徐世昌約定同時下野。
1921年4月2日,非常國會宣佈取消護法軍政府,組織正式的中華民國政府,選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同年5月5日,孫中山於廣州就任大總統,反對承認北洋政府的合法性。
1920年7月,孫中山發動廣東「討桂」行動,任命許崇智為前線總指揮。在1918年5月21日暫離廣州後,於1920年7月策動徐紹楨率兵攻打廣州,掀起廣東「討桂」序幕。8月22日,許崇智率部攻克惠州,10月22日,粵軍攻入廣州,最終於10月28日光復廣州。同年11月28日,孫中山返回廣州並重組護法軍政府。
1918年4月10日,非常國會按照西南軍閥的意願,通過修改護法軍政府組織大綱,決議改為總裁合議制,而孫中山堅決反對此舉。1918年1月,西南軍閥與唐紹儀召開中華民國護法各省聯合會,並主張承認北洋政府的正統地位,以組成聯合政府。
1917年9月1日,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議員在廣州召開非常會議,決議組建護法軍政府。孫中山當選大元帥,唐繼堯、陸榮廷為元帥。政府通過外交、財政、海軍、交通等重要職位的任命,於9月10日宣告成立。
護法軍政府的成立及其影響
1917年9月1日,廣州軍政府誕生。廣州軍政府並未獲得西方列強的承認,列強持續認可北京的北洋政府為中國唯一的合法政權。
1917年8月25日,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非常會議在廣州召開。會議根據孫中山的提議,決定組建護法軍政府,旨在維護臨時約法。9月1日,孫中山以84票當選大元帥。
至此,「護法軍政府」的建立意味著中國的政治局勢進一步複雜化,北洋政府與廣州軍政府的對立加劇,為護法運動揭開了序幕。
廣州軍政府
引言
廣州軍政府是1917年至1923年間統治中國南方的革命政權。它是中華民國初期重要的政治勢力,對國民革命和中國現代史產生了深遠影響。
軍政府的建立與領導層
1917年7月,孫中山領導的桂系、滇系和粵軍發動護法戰爭,在廣州成立軍政府,推舉孫中山為大元帥。軍政府成員主要來自國民黨、軍閥和地方精英。
表:廣州軍政府主要領導層
職位 | 人物 |
---|---|
大元帥 | 孫中山 |
代理大元帥 | 岑春煊 |
總參議 | 唐紹儀 |
財政部長 | 陳錦濤 |
陸軍部長 | 陸榮廷 |
海軍部長 | 林葆懌 |
軍政府的政策
廣州軍政府實行了一系列進步政策,包括:
- 頒布《中華民國軍政府組織大綱》,確立軍政府的權力架構。
- 組織護法軍隊,徵討北洋軍閥。
- 頒布《財政新政綱》,廢除苛税,改革貨幣。
- 引進外資,發展工商業。
- 提升教育文化,普及國民教育。
與北洋政府的衝突
廣州軍政府與北洋政府長期對抗。軍政府主張恢復《中華民國臨時憲法》,結束軍閥割據。北洋政府則堅持統一權威,打壓革命勢力。
歷史意義
廣州軍政府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其主要影響如下:
- 促成了南北統一的趨勢,為國民政府建立奠定了基礎。
- 培養和鍛煉了大批革命人才,為民國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 推廣了三民主義,宣傳了民主和共和思想。
- 為日後的國民革命培養了革命基礎和骨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