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用語入侵台灣繁中之觀察:從「焰火」談起
有別於「煙花」,乃確切來自中國簡中,台灣固有之「煙火」用法,近年來卻受到「焰火」逐漸取代。筆者推測,此一轉變可能因「看煙火」強調觀賞「火焰」,而非「煙霧」所致。
然「焰火」一詞是否源自中國用語,仍有待商榷。其並未於中國用語中普及,反倒在台灣方興未艾。筆者推測,此或為台灣人為避開中國用語而創生之新詞。
若此一假設成立,則「焰火」之出現,凸顯出台灣人在中國用語入侵下,尋求語言自我修正之趨勢。此類現象,將於本系列文章中,進一步探討。


反饋與回饋:來自工程界的分歧
「反饋」與「回饋」,皆為台灣版「feedback」之可能譯詞。前者流行於中國,後者則通行於台灣。工程界尤其愛用「feedback」,鮮見使用其中文譯詞。
台灣工程師習慣直接借用英文術語,故「feedback」於專業領域廣為流傳。而在非專業場合,「feedback」之使用率偏低,遂導致台灣民眾普遍僅熟悉「反饋」一詞。
反觀中國,由於工程界難以接受英文術語,致使「反饋」廣為流傳。此一語言現象,凸顯了中國用語之影響力,在台灣專業領域亦有所滲透。
量詞之簡化:繁簡差異下的模糊地帶
中國簡中積極簡化量詞,導致量詞省略之狀況頻見。台灣雖也有量詞簡化之趨勢,然程度較輕。
量詞省略之辨別不易,因繁簡中文僅在使用情境上有所差異,罕有絕對性之區別。故筆者傾向將量詞省略之狀況,歸類為「機率性」中國用語。
「衞星」與預告:遊戲社羣的獨特用法
於遊戲產業,中國社羣使用「衞星」一詞,意指暗示性預告。此用法與傳統「衞星」概念相悖。
「衞星」指環繞行星之天體,而非預告。中國用語之「衞星」,實乃一種遊戲業界之術語,用以形容預先釋出的新人物或內容。此用法並未於台灣普及。
國防部的「把」與量詞的混淆
國防部使用「把」取代「支」之原因不明。量詞之使用,常因情境而有差異。
簡中量詞精簡化之趨勢,導致繁簡中文之量詞用法產生分歧。手錶之量詞,於中國簡中多以「塊」,台灣則為「只」。
量詞辨別之困難,在於繁簡中文間僅有情境上之差異。故筆者將其歸類為「機率性」中國用語。
資訊時代的「資訊」:繁簡分歧下的新定義
於繁簡中文中,「資訊」一詞之意義有所變化。
繁體中文之「資訊」,意指「訊息」或「數據」。而簡體中文之「資訊」,則延伸為「訊息」或「知識」之含義。
此一差異反映了簡體中文之簡化傾向,以及時代演進下,新詞賦予之新意義。於當前數位時代,「資訊」一詞之新舊意義,已成為繁簡中文間之重要區別。
24 小時圓餅圖:掌控時間管理的視覺化工具
引言
24 小時圓餅圖是一種實用的時間管理工具,它以視覺化的方式呈現出一天 24 小時的分配情況。通過創建 24 小時圓餅圖,你可以清楚地瞭解自己的時間是如何度過的,並找出可以提高效率的區域。
結構
24 小時圓餅圖通常由一個圓餅圖組成,圓餅圖被分成 24 等份,每一份代表一天中的 1 小時。圓餅圖中不同的顏色或圖案被用於表示不同的活動或任務。
表格:24 小時圓餅圖常見活動劃分
活動 | 時間分配 |
---|---|
睡眠 | 7-9 小時 |
工作或學習 | 8-10 小時 |
家務 | 1-2 小時 |
娛樂 | 1-2 小時 |
飲食 | 1-2 小時 |
個人護理 | 1 小時 |
通勤 | 1-2 小時 |
休閒 | 1-2 小時 |
步驟
步驟 1:追蹤時間
在創建 24 小時圓餅圖之前,你必須追蹤你一天中是如何分配時間的。你可以使用時間管理應用程式、日誌或單純記下你在特定時間點正在做什麼。
步驟 2:繪製圓餅圖
收集時間追蹤數據後,你就可以創建 24 小時圓餅圖。將一天 24 小時分成 24 等份,並使用不同的顏色或圖案代表不同的活動。
步驟 3:分析
仔細查看你的 24 小時圓餅圖,找出哪些活動佔用了大部分時間。檢查是否存在你希望減少時間分配的活動,以及你希望增加時間分配的活動。
步驟 4:調整
好處
- 提高意識:24 小時圓餅圖讓你清楚地瞭解自己的時間分配,有助於你提高時間管理的意識。
- 找出浪費時間的區域:圓餅圖可以揭示你浪費時間的區域,讓你專注於提高效率。
- 設定優先順序:通過視覺化時間分配,你可以更輕鬆地設定優先順序並將時間花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 制定策略:24 小時圓餅圖可以幫助你制定時間管理策略,以提高工作效率和生產力。
結論
24 小時圓餅圖是一種強大的視覺化工具,可以幫助你掌控時間管理。通過創建和分析 24 小時圓餅圖,你可以瞭解自己的時間分配,找出改善時間管理的區域,並做出必要的調整以提高效率和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