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關羽、一位忠義無雙的戰將
關羽,本名關羽,在社會上享有極高的威望,不僅因為他忠義的性格,更因其被視為神祗,成為信仰的對象,逐漸傳播至日本、朝鮮王朝、越南和琉球等文化圈國家。由於他體現了儒家思想中忠義勇武的精神,因此被尊稱為關公、關老爺,並由歷代帝王追封,直至武聖,與文聖孔子齊名。
他生於河東解良,早年因犯殺人罪逃離家鄉,避難於涿郡。中平元年(198年),劉備在鄉裏召集民眾組建一支軍隊,以禦敵黃巾軍的侵害,關羽與張飛也加入了這支隊伍。194年,劉備就任平原相,並任命關羽和張飛為別部司馬,統帥不同的部隊。


196年,曹操在建安元年時夾攻呂布於徐州,關羽便追隨劉備投靠了曹操。198年,劉備與曹操一同包圍呂布於下邳;據《蜀記》和《華陽國志》記載,當時呂布的部將秦宜祿外出求援,留下前妻杜氏和兒子秦朗,關羽因其妻無子,曾向曹操請求在攻破城池後娶杜氏為妻,曹操應允。後關羽又多次提及此事,曹操懷疑杜氏是否姿色出眾,破城後便先去看她,見其貌美,便將其佔為己有,關羽因此心生不安。隨後曹操任命車胄為徐州刺史,關羽與劉備便隨同曹操班師。曹操與劉備一同打獵,關羽勸劉備趁機除掉曹操,劉備不聽。
後袁術北上投靠袁紹,劉備奉曹操之命在徐州攔截袁術,並趁機襲殺車胄,命關羽守下邳,領徐州,劉備則返回小沛。建安五年(210年)正月,曹操攻破劉備,劉備投奔袁紹,關羽戰敗被俘,一説是投降。曹操任命關羽為偏將軍,對他禮遇有加。曹操敬佩關羽為人,並察覺其心意不屬己,於是命張遼試探他的態度。
張遼隨即詢問關羽,關羽嘆息道:「我深知曹公待我甚厚,但我受劉將軍厚恩,發誓共死,不可背棄。我始終不會留下,我必須立功報答曹公後才離去。」張遼將關羽所言報告曹操,曹公認同:「事君不忘其本,天下義士也。」,張遼回應:「羽受公恩,必立效報公而後去也。」(關羽受到主公的恩惠,必定會報答主公後才會離去。)
同年二月爆發了官渡之戰,袁紹派大將顏良和淳于瓊等進攻白馬,曹操親自率軍救援,並命張遼與關羽為先鋒。關羽望見顏良麾蓋,單騎衝入敵陣,擊殺顏良於萬軍之中,斬首而歸,袁軍將領無人能擋,白馬之圍被解,關羽被封為漢壽亭侯。
關羽立功後,曹操明知關羽必會離去,反而加重賞賜,希望留住他,但關羽盡卻曹操的賞賜,於四月留書辭別,回到劉備身邊。曹操左右欲追,但曹操説:「彼各為其主,勿追也。」而阻止。當時劉備已在汝南附近,聯合劉闢等進攻曹操,於是前去會合。
201年,劉備帶著百姓投靠劉表,屯駐於新野。建安十三年(208年),諸葛亮剛出隆中,受到劉備的重視,只是由於劉備與自己情誼益發深厚,便引得「關羽、張飛等不悦」,最後劉備出面説:「我有孔明,就像魚得到水一樣。請各位不必再説。」;關羽和張飛才作罷。
曹操南下,劉備南逃,命關羽乘船順江而下,前往江陵(楚郢都)會合,但劉備於途中被曹操軍追趕擊潰,幸好關羽軍駛至漢津,共同乘船前往夏口。長坂會面後,魯肅隨劉備向東南斜趨,在漢津與關羽水軍會合,隨後向江夏進發。劉備聯合孫權在烏林擊敗曹操後,曹操留曹仁等人守衞江陵,於是劉備聯合孫權大將周瑜,夾攻曹仁,命關羽斷絕曹仁北上的後路,最後成功逼迫曹軍放棄江陵。劉琦死後,眾人推劉備為荊州牧,劉備隨即任命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督令零陵、桂陽、長沙三郡,收取租賦,以供應軍資,並以關羽為襄陽太守、襄陽太守、蕩寇將軍,駐守江北,張飛為宜都太守、徵虜將軍,駐守南郡,趙雲為偏將軍,領桂陽太守。此時,襄樊等荊州北部地區屬於曹操領地。
劉備平定蜀地後,任命關羽督管荊州,掌管劉備控制下的荊州部分地區,包括荊州南部四郡(武陵、零陵、桂陽、長沙)和從東吳借來的南郡治所江陵,以及附近的孱陵。江夏郡則由曹操和孫權分佔。建安十六年(211年)三月,曹操令鍾繇率軍西征漢中張魯,讓夏侯淵出河東與鍾繇會師。在張松的建議下,益州刺史劉璋採納請劉備入蜀的意見,並派遣軍議校尉法正,孟達為副,各領二千兵力,前往荊州邀請劉備協助攻打張魯。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劉封、孟達、馬良等人留在荊州。
其間,關羽曾與曹軍將領樂進、文聘交戰。劉備應益州牧劉璋邀請進入益州後,以關羽正在遭受樂進攻擊,需要救援為由,向劉璋索要錢糧,最終以此為藉口攻打劉璋,即益州之戰。
從建安十八年到建安十九年,劉備包圍雒城將近一年,龐統被流矢射中,重傷身亡。張飛、趙雲、劉封等人隨諸葛亮率軍入蜀,關羽則留守荊州,馬良、麋芳、士仁、廖化協助關羽鎮守荊州。關羽聽聞馬超歸降劉備,便寫信給諸葛亮,詢問馬超才能可與何人相比,諸葛亮回信:「馬超文武兼備,氣概雄烈,過於常人,可稱之為一世豪傑,與黥布、彭越等人齊名,足以與張飛相提並論,但不及美髯公你超羣絕倫。」關羽讀後十分高興,展示給賓客觀看。劉備遣簡雍前往成都勸降劉璋,劉璋與簡雍「同輿而載,出城歸命」;劉璋向劉備交出兵權,益州易主,歸於劉備。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征伐漢中,最終擊敗張魯,搶先劉備佔領漢中。
關羽故事:忠義與勇武的化身
關羽故事,歷經千年的傳唱,已成為中國文化中忠義與勇武的象徵。本文將深入探討關羽故事的起源、人物形象及後世影響。
起源
關羽故事源於東漢末年的歷史事件,當時亂世紛爭,英雄輩出。關羽作為劉備的結拜兄弟,在《三國演義》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人物形象
關羽在關羽故事中的形象極其鮮明:
特質 | 描述 |
---|---|
忠義 | 誓死追隨劉備,不離不棄 |
勇武 | 武藝高強,斬顏良、誅文丑 |
驕傲 | 自負過人,輕視敵手 |
義氣 | 重情重義,不背叛兄弟 |
影響
關羽故事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領域 | 影響 |
---|---|
文學 | 豐富了三國演義的內容,塑造了經典人物形象 |
戲曲 | 成為傳統戲曲的主要題材,塑造了獨特的關公形象 |
民間信仰 | 被尊為武神,受到普遍崇拜 |
倫理道德 | 成為忠義、勇武等美德的典範 |
關羽故事中的忠義精神和勇武形象,時至今日仍為世人所傳頌和敬仰。它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一份傳承千年的文化瑰寶。聯手擊退呂布 |
| 斬顏良、文丑 | 顏良、文丑 | 斬首兩位河北名將 |
| 華容道義釋曹操 | 曹操 | 念及舊情,放走曹操 |
關帝信仰
自唐朝以來,關羽被尊為「武聖」,與孔子、文殊、嶽飛並列為「文武聖」。民間崇敬關羽,建廟塑像,祈求保佑。關帝信仰在中國、日本、韓國等地廣泛傳播,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羽故事對中華文化的影響
關羽故事對中華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關公精神」。這種精神強調忠義、勇武、誠信,成為中華民族的道德楷模。關羽的形象也出現在戲曲、小説、影視等各種藝術形式中,成為中國文化寶庫中的璀璨明珠。
關羽故事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展現了中國人對忠義、勇武等傳統美德的崇尚。關羽的形象不僅是歷史人物,更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啟迪後人,激勵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