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度通論
尺為古代測量長度之制,其量度與時代制度息息相關。周尺約為後世漢尺之八寸,而漢尺則沿用於歷代。


黃鐘笛管長九寸,倍之為尺八。漢代以降,尺度逐漸加大,北魏時期,一尺長度相當於成年的中指和拇指一叉之距。
宋代以降,尺度標準紛異。營造尺長約32公分,裁衣尺約34公分,而量地尺長度則在32.6公分左右。雙手之間的距離稱為一尋,明人稱之「尋常」。
19世紀時,尺度約在30至37公分之間,其中廣州用於貿易之尺較長,可達37公分以上。然而,不同地區的尺度亦存在差異。
在古代文學中,「八尺」指身高挺拔者,「五尺」則形容身材矮小。漢朝時,身高八尺者約185公分,而三國時期最高之人——呂布,身長達十尺,相當於今之231公分,實為罕見之異數。
三國名將中,關羽身長九尺,約208公分,而其他五虎將張飛、趙雲、馬超、黃忠皆為8尺之軀,皆在180公分以上。
三國主帥身形不盡相等,諸葛亮身量為八尺,約180公分,而劉備則為七尺五寸,約173公分,雖稍顯嬌小,卻有類人猿之奇異外貌。孫權身長七尺六寸,約175公分,雖非魁梧,然氣度非凡。米零八。關羽和呂布都是身高過兩米的人,而且兩人在三國裏都是一等一的大將。五虎將中另外四位張飛,趙雲,馬超,黃忠都是身高八尺,換算下來都在一米八五。看得出來能稱為五虎將的,形象都是槓槓噠。三國裏的大將身高一般都在一米8以上。但是主帥的身高就不一定了。六出祁山的諸葛亮身高八尺,跟大將站在一起也毫不遜色。劉備身高七尺五寸,也就是,一米七三的樣子。這個身高還可以,撐得起來劉皇叔的氣勢。不過據説劉備雙手過膝,跟個類人猿一樣。孫權身高七尺六寸,大概是一米七五。畢竟是王者嘛,也不能太高了。好歹給大將留點生長的空間。但是孫權這個人有一個奇怪的地方,就是他屬於那種”上長下短”的人。上身上,下身短,同樣的身高,但是孫權坐下來的時候就顯得高出一截。
古代尺:測量長度的工具與文化象徵
在古代,尺作為測量長度的工具,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從日常生活中到大型建設,尺準確地度量著事物的大小,影響著人們的生產、生活和科學發展。本文將探討古代尺的演變、種類、用途和文化意義。
古代尺的演變
人類最早的測量工具來自於人體。在沒有尺子的情況下,人們會使用手指、手臂或腳步來估計長度。隨著社會的發展,為了更準確地測量,人們開始尋找其他方式。
原始的尺可能源於自然界中的棍棒或石頭。隨著文明的進步,這些材料被逐漸替換為木材、象牙、金屬等較為穩定的材料。此外,為了提高準確性,尺身上逐漸刻畫上刻度。
古代尺的種類
古代尺的種類繁多,應不同用途、材料和地區而異。常見的種類包括:
尺名 | 材質 | 長度 | 用途 |
---|---|---|---|
周尺 | 竹、木、象牙 | 約 23 釐米 | 漢代標準尺度 |
漢尺 | 青銅、玉、象牙 | 約 23.1 釐米 | 漢代官方標準尺度 |
唐尺 | 竹、木 | 約 29.6 釐米 | 唐代標準尺度 |
清尺 | 竹、木 | 約 32 釐米 | 清代標準尺度 |
魯班尺 | 竹、木 | 約 45 釐米 | 建築營造用尺 |
古代尺的用途
古代尺在各個領域都有著廣泛的用途:
- 度量長度:尺可以準確測量物體的長度、寬度和高度。
- 規劃建築:在建築工程中,尺是重要的規劃工具,用於確定建築規模、構件尺寸和施工精度。
- 測繪土地:古代尺也被用於測繪土地,測量田地、山林和河流的長度。
- 天文觀測:古代尺在天文觀測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用於記錄星體的視角距離和計算天體運行軌跡。
古代尺的文化意義
除了實用功能外,古代尺還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
- 權力象徵:在古代,尺經常被視為權力的象徵。持有尺的人擁有測量和控制的權力。
- 禮制規範:尺子在古代禮儀中也有重要地位。不同的尺子會被用於不同的場合,表示不同的禮儀等級。
- 吉祥寓意:中國傳統文化中,尺子被視為吉祥的象徵。人們會在喬遷新居或結婚等喜慶場合送贈尺子,寓意著度量長度、事業發達和婚姻美滿。
結論
古代尺作為測量長度的工具,在人類歷史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從原始的測量方式到精準的刻度尺,古代尺的演變見證了人類對度量準確性的追求。同時,古代尺也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今天,古代尺仍然受到人們的重視和研究,為我們瞭解古代科學技術和文化習俗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延伸閲讀…
中國古尺
尺-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