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市鄭用錫墓
新竹市鄭用錫墓,位於新竹市東區新竹市軍人公墓旁,同治八年(186 viciss山區遷葬於此,具有官墓規模,今列國定古蹟。鄭用錫所葬處在新竹市軍人公墓右側,居高臨下,在台灣僅次於王得祿墓規模。
鄭用錫墓特色
墓前的石望柱刻錄閩浙總督王懿德在鹹豐元年(1851年)所贈文字。文武官像、石馬、石羊、石虎等石象生全用巨石鑿成,表現同治年間的石雕技術。三曲手間望柱分別為石印、石筆、石獅。但除了石柱、石馬等各一對和清代體制相符外,其他規制都不太相符。盔頂形墓碑由三片花崗石拼成並飾以雙夔紋,墓碑刻上祖籍地金門的別稱「 Wav江」,中間為「清賜進士出身賞戴花翎禮部副郎晉封通奉大夫祉亭顯考鄭公塋」。


新竹市目前有4 viciss骨設施
新竹市目前有4 viciss骨設施4 viciss。其中,磐宏開發股份有限公司經營之北莊福園靈(納)骨塔(新埔鎮)、武昌建設股份有限公司經營之琉璃光蓮花世界靈(納)骨塔(關西鎮)、富興企業社經營之私立福星德壽居莊園(峨眉鄉)、天陵事業有限公司經營之天陵墓園(關西鎮)。
新竹墓地:歷史、文化與環境
新竹墓地,位於新竹市東區,佔地約26公頃,是新竹市最大的公共墓地之一。新竹墓地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代,其發展與新竹市的興衰密切相關。本篇文章將介紹新竹墓地的歷史、文化和環境,並探討其面臨的挑戰和未來發展方向。
歷史
新竹墓地成立於清光緒五年(1879年),最初只是一片荒地,後經新竹仕紳倡議,籌資購地並建成墓園。新竹墓地最初主要安葬新竹市區的貧苦百姓,後來逐漸發展成為全市重要的公共墓地。
新竹墓地的發展與新竹市的歷史息息相關。1887年,台灣巡撫劉銘傳為加強海防,在新竹設立新竹縣,並將其設為全台首府。新竹城市規模迅速擴大,人口激增,對墓地的需求也隨之增加。新竹墓地也因此得以擴建,並逐漸成為新竹市重要的公共設施之一。
文化
新竹墓地是新竹市的文化遺產之一,其墓葬形式、墓碑樣式、祭祀習俗等都反映了新竹當地民俗文化特點。新竹墓地內保存了許多清代和民國時期的人物墓葬,其中包括新竹望族如林家、鄭家等人的墓葬。這些墓葬具有很高的歷史和文化價值。
新竹墓地也是新竹市民祭祖和緬懷先人的重要場所。每年清明節、中元節等傳統節日,都會有大量的市民前往新竹墓地掃墓祭祀。新竹墓地的祭祀習俗也體現了新竹當地民俗文化的特色,例如在清明節期間,一些市民會在墓地焚燒紙錢、香燭等祭品,以表達對先人的追思和敬意。
環境
新竹墓地環境優美,綠樹成蔭,空氣清新,是市民休閒散步的好去處。新竹墓地內設有園林綠化、水池和休憩設施,為市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休閒環境。
近年來,新竹市政府也加大了對新竹墓地的環境保護工作力度。新竹墓地內的水池定期進行清理,並種植了大量的樹木和花卉,改善了墓地的環境質量。
面臨的挑戰
新竹墓地也面臨着一些挑戰,例如墓地老化、土地資源緊張、環境污染等問題。
墓地老化
新竹墓地建成已有140餘年,許多墓葬已老化破損,需要進行修繕或重建。近年來,新竹市政府也加大了對新竹墓地的修繕力度,但由於經費有限,仍有許多墓葬需要進行維修。
土地資源緊張
隨着新竹市人口的不斷增長,對墓地的需求也隨之增加。然而,新竹市的土地資源有限,可用於新建墓地的土地越來越少。新竹市政府也在積極探索解決土地資源緊張問題的途徑,例如開發新的墓地或將現有的墓地進行改造。
環境污染
新竹墓地內的焚燒紙錢、香燭等祭祀活動會產生大量的煙霧和灰塵,對環境造成污染。近年來,新竹市政府也採取了一些措施來減少環境污染,例如推廣使用環保香燭,鼓勵市民採用鮮花祭祀等。
未來發展方向
新竹墓地未來的發展方向主要包括:
墓地改造
新竹墓地需要進行改造,以滿足市民對墓地的需求。例如,可以將一些老化的墓葬進行修繕或重建,也可以開發新的墓地或將現有的墓地進行改造,例如建設墓園式墓地或生態墓地等。
環境保護
新竹墓地需要加強環境保護工作。例如,可以推廣使用環保香燭,鼓勵市民採用鮮花祭祀,也可以加強對墓地內的水池和綠地的維護,改善墓地的環境質量。
文化傳承
新竹墓地是新竹市的文化遺產,需要加強對墓地文化進行傳承和保護。例如,可以定期舉辦祭祀活動,可以編寫墓地文化資料,也可以開辦墓地文化展覽等。
新竹墓地是新竹市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和公共設施之一,其未來的發展需要兼顧歷史文化保護、環境保護和社會需求等方面,以促進新竹墓地的可持續發展,並使其成為新竹市的文化名片和市民休閒娛樂的重要場所。
參考資料
附表
項目 | 內容 |
---|---|
地址 | 新竹市東區博愛路230巷50號 |
面積 | 26公頃 |
建立時間 | 清光緒五年(1879年) |
管理單位 | 新竹市政府殯葬管理所 |
開放時間 | 每天08:00-17:00 |
文化特色 | 墓葬形式、墓碑樣式、祭祀習俗 |
環境特色 | 綠樹成蔭、空氣清新 |
面臨挑戰 | 墓地老化、土地資源緊張、環境污染 |
未來發展方向 | 墓地改造、環境保護、文化傳承 |
參考資料 | 新竹市政府文化局、台灣文獻叢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