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暑退散!5招超有效解方 | 夏天頭痛?陰暑自救指南 | 中陰暑怎麼辦?醫師親授妙招

最近天氣熱到爆,大家應該都有感受到那種悶熱到不行的感覺吧?這種時候最容易中「陰暑」了,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幾個實用的陰暑解法,讓你不用再怕這種悶熱天氣搞壞身體。

陰暑跟一般中暑不太一樣,它是因為長時間待在冷氣房又突然進出高溫環境,或是喝太多冰飲造成的。最常見的症狀就是頭暈、想吐、全身無力,嚴重的話還會發燒。這邊整理幾個超實用的應對方法:

症狀 解決方法 注意事項
頭暈想吐 喝溫熱的薄荷茶或紫蘇茶 千萬別喝冰水,會更嚴重
全身無力 用溫水(約38度)泡腳15分鐘 水不要太燙,泡完要擦乾
輕微發燒 刮痧或按壓風池穴、合谷穴 刮痧不要太用力,破皮就不好了
食慾不振 煮點四神湯或綠豆薏仁湯 要趁溫熱的時候喝

說到預防陰暑,最重要的就是冷氣不要開太強,建議維持在26-28度最剛好。還有啊,很多人夏天最愛喝冰涼的手搖飲,但其實這反而更容易讓身體出問題。可以改喝常溫的青草茶或是自己煮的冬瓜茶,既消暑又不會傷身。

如果已經出現陰暑症狀,記得要趕快到陰涼處休息。有個小秘訣是用毛巾沾溫水擦拭身體,特別是後頸、腋下這些地方,能幫助散熱。千萬別直接用冰塊或冰毛巾,溫差太大反而會讓症狀更嚴重。平常也可以準備一些藿香正氣水放在辦公室或家裡,以備不時之需。

陰暑解法

夏天中暑怎麼辦?陰暑症狀與急救步驟

最近天氣熱到爆,走在路上都快被烤熟了!大家知道嗎?中暑其實分兩種,除了常見的陽暑,還有一種容易被忽略的「陰暑」。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陰暑是怎麼回事,還有萬一遇到該怎麼處理才對。

陰暑通常發生在冷氣房進進出出、或是突然從高溫環境衝到很冷的地方時。跟直接曬到太陽的陽暑不同,陰暑的症狀比較隱晦,很多人會以為只是普通感冒。最常見的就是頭痛、想吐、全身無力,還可能伴隨輕微發燒,但不太會流汗。老人家跟小朋友特別容易中招,要格外小心。

陰暑常見症狀與處理方式對照表:

症狀表現 可能原因 緊急處理方法
頭暈頭痛 體溫調節失常 移到陰涼處,補充常溫鹽水
噁心想吐 腸胃功能紊亂 少量多次喝電解質飲料
肌肉痠痛 毛細孔急速收縮 用毛巾沾溫水擦拭四肢
輕微發熱 體內熱氣散不掉 脫掉過多衣物,保持通風

如果發現身邊有人出現陰暑症狀,千萬別急著給冰水或冰敷喔!這樣反而會讓毛細孔更緊閉,熱氣散不出去。正確做法是先讓患者平躺,把領口、腰帶鬆開,用室溫水沾濕毛巾擦拭身體。可以準備一些稀釋的運動飲料或加少許鹽的開水,慢慢補充水分。記得要觀察患者的意識狀態,如果症狀持續超過半小時沒改善,或是開始意識模糊,就要趕快送醫了。

平常預防陰暑其實不難,重點是不要讓身體經歷太劇烈的溫差變化。進出冷氣房前可以先在門口站一下,讓身體適應溫度變化。隨身帶件薄外套,遇到超強冷氣時可以披著。還有啊,雖然天氣熱,但也不要一下子灌太多冰水,喝常溫或稍微涼的水對身體比較好。老人家跟小朋友的體溫調節能力比較差,更要注意這些小細節。

最近天氣熱到爆,走在路上都快被烤熟了,但你知道嗎?這種時候反而更容易得「陰暑」!為什麼夏天容易得陰暑?中醫師告訴你原因,其實跟我們吹冷氣、喝冰飲的習慣大有關係。陰暑不是一般的中暑,它是因為身體突然從很熱的環境進到很冷的地方,或是狂灌冰水讓毛孔緊閉,熱氣散不出去卡在體內造成的。

中醫師說陰暑最常見的症狀是頭痛、想吐、全身無力,有些人還會覺得身體重重的像被什麼壓住一樣。這種時候喝再多冰水也沒用,反而會讓情況更嚴重。來看看陰暑和一般中暑有什麼不同:

症狀比較 陰暑 一般中暑
發熱程度 體溫正常或微熱 體溫明顯升高
出汗情況 不太出汗或汗黏膩 大量出汗
口渴感覺 不太想喝水 極度口渴
頭痛類型 頭重腳輕的悶痛 劇烈脹痛

最近門診真的超多陰暑患者,很多都是上班族整天待在冷氣房,中午出去買個飯回來就中招。或是運動完馬上衝進超商吹冷氣,再灌一瓶冰涼的運動飲料,這樣超傷身體的!中醫師建議從戶外進到冷氣房前,最好先在陰涼處休息5-10分鐘讓身體適應溫度變化。

還有一個大家常犯的錯誤就是覺得喝冰水可以降溫,其實溫熱的茶水反而更能幫助散熱。中醫師說與其喝冰水,不如喝些溫的綠茶或薄荷茶,讓身體慢慢把熱氣排出來。如果已經有陰暑症狀,可以按壓合谷穴和風池穴來緩解不適,但記得力道要輕柔,太用力反而會讓頭更痛。

陰暑解法

最近天氣熱到爆,大家應該都有聽過中暑,但你知道「陰暑是什麼?跟一般中暑哪裡不一樣」嗎?其實陰暑是台灣人夏天很常遇到卻容易忽略的問題,尤其現在冷氣房進進出出更容易中招。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容易被誤會的「隱形殺手」,順便整理成表格讓大家一目瞭然!

陰暑最麻煩的地方就是症狀不明顯,不像一般中暑會突然頭暈想吐那麼明顯。它通常是因為長時間待在冷氣房,毛孔緊閉排不出汗,或是突然從高溫進到低溫環境造成的。你可能會覺得身體重重的、頭悶悶的,或是莫名疲倦想睡覺,這些都是陰暑的徵兆。老人家常說的「冷到著痧」其實就是陰暑的一種,跟我們認知的「熱到中暑」完全是兩回事。

下面這個表格幫大家快速比較兩者差異:

比較項目 一般中暑 陰暑
發生原因 高溫曝曬過久 冷熱交替劇烈
常見症狀 頭痛/噁心/皮膚發燙 頭重/倦怠/肌肉痠痛
好發時機 正午戶外活動時 進出冷氣房或淋雨後
處理方式 降溫/補充電解質 喝溫水/輕刮痧

特別要提醒的是,很多人以為陰暑只要喝冰水就好,其實反而會讓狀況更嚴重。正確做法是喝溫熱的淡鹽水或薑茶,讓身體慢慢恢復調節功能。如果刮痧也要注意不要太用力,輕輕刮到出痧就好,刮完記得要保暖。最近午後雷陣雨多,淋雨後如果覺得身體不對勁,很可能就是陰暑找上門了,這時候趕快喝點熱飲休息最有效。

你會在2020年走大運嗎?

超詳細免費2020年生肖運程大分析

免費訂閱即時發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