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巴牙齒保養全攻略|台灣人一定要知道的日常小撇步
大家有沒有想過,我們每天都要用到的嘴巴牙齒,其實是需要特別照顧的呢?從早餐的熱咖啡到宵夜的鹹酥雞,牙齒可是承受了不少壓力。今天就來分享幾個超實用的牙齒保健方法,讓你的笑容永遠亮晶晶!
常見牙齒問題與解決方法
先來看看這張表格,整理了幾種台灣人最常遇到的牙齒問題跟應對方式:
問題類型 | 常見症狀 | 建議處理方式 |
---|---|---|
敏感性牙齒 | 吃冰喝熱會刺痛 | 改用抗敏感牙膏,避免過度刷牙 |
牙齦出血 | 刷牙時牙齦容易流血 | 使用軟毛牙刷,加強牙線清潔 |
口臭問題 | 口氣不好聞 | 定期洗牙,清潔舌苔 |
牙齒變黃 | 牙齒表面有茶漬咖啡漬 | 減少染色飲食,考慮專業美白 |
最近天氣熱,很多人愛喝手搖飲,但你知道嗎?珍珠奶茶的糖分和酸性會讓牙齒表面的琺瑯質慢慢被侵蝕。我朋友阿明就是每天兩杯珍奶,結果去年補了五顆牙,現在都改喝無糖茶了。牙醫說其實不只是甜食,像檸檬、醋這些酸性食物也都要注意,吃完最好先用清水漱口,等半小時再刷牙,不然反而會傷害牙齒表面。
說到刷牙,很多人都以為用力刷才乾淨,其實這是錯的啦!我上次去洗牙時,護士小姐教我要用「貝氏刷牙法」,就是牙刷斜45度對著牙齦溝輕輕震動,每個地方刷個10下左右。還有啊,牙線真的超級重要,光刷牙只能清潔到70%的表面,剩下的都要靠牙線才能清到牙縫。剛開始用牙線可能會有點不習慣,但練習幾次就會上手了,現在我每天晚上都一定要用牙線才睡得著。
台灣的牙醫診所超級多,光是我們社區附近就有三家。建議大家至少每半年要去洗牙一次,順便檢查有沒有蛀牙。有些診所現在還有夜間門診,對上班族來說超方便的。記得我表妹之前牙痛拖了好久才去看,結果原本只要補牙的小問題變成要做根管治療,花了好多錢又受罪,真的不要跟自己牙齒過不去啊!
最近好多朋友都在問「刷牙到底要怎麼刷才不會傷到牙齦」,今天就讓牙醫教你如何正確刷牙不傷牙齦。其實刷牙看似簡單,但很多人都用錯方法,結果牙齒沒刷乾淨,牙齦反而受傷流血。今天就來分享幾個牙醫診所最常提醒病人的刷牙小技巧,讓大家都能輕鬆保護牙齒健康。
首先要注意的是牙刷的選擇,太硬的刷毛真的會刮傷牙齦。建議選用軟毛牙刷,刷頭大小要能輕鬆放進嘴巴後方。刷牙時記得用「貝氏刷牙法」,把牙刷斜45度對準牙齦溝,輕輕來回震動約10次,再往下刷。這個角度可以同時清潔牙齒和牙齦邊緣,又不會太用力。很多人習慣橫向大力刷,這樣長期下來牙齦會萎縮,牙根都露出來了超痛的啦!
刷牙力道也很重要,很多人以為越用力越乾淨,其實完全錯誤。適當的力道大概是手指拿著牙刷時,指甲會微微泛白的程度就夠了。可以參考下面這個表格,看看自己平常刷牙有沒有這些常見錯誤:
常見錯誤 | 正確方式 |
---|---|
橫向大力刷 | 斜45度小幅度震動 |
只刷牙齒表面 | 要刷到牙齦溝 |
牙刷太硬 | 選軟毛牙刷 |
刷牙時間太短 | 至少2分鐘 |
另外要特別注意刷牙的時間分配,很多人只注重門牙,後面的臼齒隨便刷兩下就結束。建議可以把手機計時器打開,每個區域都要刷到20-30秒。尤其是牙齒內側和咬合面最容易忽略,這些地方沒刷乾淨很容易蛀牙。牙線的使用也很重要,刷牙前先用牙線清潔牙縫,這樣刷牙時牙膏的氟化物才能更好滲入牙縫中。
早上起床和睡前一定要刷牙,飯後如果沒辦法刷牙,至少要用清水漱口把食物殘渣沖掉。有些人習慣吃完東西馬上刷牙,其實酸性食物會暫時軟化琺瑯質,最好等30分鐘再刷比較不會傷害牙齒。如果牙齦已經有紅腫或流血的情況,可能是牙周病的前兆,要趕快去看牙醫檢查喔!
為什麼台灣人容易有牙周病?專家解析這個問題時指出,其實跟我們的日常生活習慣息息相關。根據牙科醫師的臨床觀察,台灣人普遍對口腔清潔的觀念還停留在「有刷牙就好」的階段,加上愛喝手搖飲、熬夜等習慣,讓牙周病成為國民健康隱憂。
先來看看台灣人常見的壞習慣有哪些:
不良習慣 | 對牙齒的影響 | 發生比例 |
---|---|---|
刷牙隨便嚕兩下 | 清潔不徹底,牙菌斑堆積 | 約65% |
愛喝含糖飲料 | 加速細菌繁殖,侵蝕牙齦 | 超過70% |
抽菸嚼檳榔 | 破壞口腔黏膜,降低免疫力 | 男性約30% |
不定期洗牙 | 牙結石壓迫牙齦導致發炎 | 近50%不滿一年洗一次 |
牙醫朋友跟我說,很多人都是等到牙齦流血、牙齒鬆動才來就診,這時候通常已經是中重度牙周病了。特別要提醒的是,台灣氣候潮濕容易滋生細菌,如果又喜歡吃麻辣鍋、臭豆腐這些刺激性食物,更會讓口腔環境雪上加霜。
另外有個容易被忽略的點是「刷牙方式」,不少阿公阿嬤還是用傳統橫刷法,這樣不但刷不乾淨,長期下來還會把牙齒刷出凹槽。現在牙醫都推薦「貝氏刷牙法」,要記得牙刷斜45度對著牙齦溝輕輕震動,這個小技巧很多護士小姐都會耐心教,但真的會認真學的人不多啦。
什麼時候該帶小孩去看牙醫?家長必知這個問題其實困擾很多新手爸媽。其實從寶寶長出第一顆乳牙開始,就該定期檢查了!很多家長以為乳牙遲早會換,不用太在意,但其實乳牙的健康會直接影響恆牙的發展,甚至可能影響臉型發育和咀嚼功能,真的不能輕忽。
一般建議小朋友在1歲前就要完成第一次牙科檢查,之後每3-6個月定期回診。如果發現以下這些狀況,更要儘快帶去給牙醫檢查:
狀況 | 可能原因 | 建議處理方式 |
---|---|---|
牙齒表面出現白斑或褐色斑點 | 初期蛀牙跡象 | 儘快塗氟或進行預防性治療 |
牙齦紅腫流血 | 牙齦發炎或刷牙方式不正確 | 學習正確刷牙方式並檢查 |
乳牙提前脫落 | 外傷或嚴重蛀牙 | 可能需要製作空間維持器 |
牙齒排列異常 | 咬合問題或習慣性吸手指 | 早期矯正評估 |
特別提醒家長,小朋友的牙齒問題常常進展很快,可能兩三個月就從小小蛀牙變成需要根管治療。平常除了幫小孩刷牙外,也要注意有沒有這些警訊:抗拒刷牙、吃飯時常喊痛、突然不愛吃某些食物(可能是因為牙齒敏感)。如果發現孩子經常用一邊咀嚼或睡覺時磨牙很嚴重,這些也都是該去看牙醫的訊號。
很多牙醫診所現在都有專門的兒童牙科,環境會佈置得比較溫馨,醫生也比較會安撫小朋友。建議第一次看診可以選在小朋友精神好的時段,事先用講故事的方式預告要看牙醫,減少恐懼感。記得定期檢查才能及早發現問題,不要等到痛了才去,那時候通常都已經很嚴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