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名中間的點:那些你可能不知道的小細節
每次看到人名中間的點,你有沒有想過這個小小的符號其實藏著不少學問呢?在台灣我們習慣叫它「間隔號」,但其實它在不同場合、不同文化背景下,用法可是大不相同喔!
先來看看台灣常見的用法吧。我們最熟悉的就是用在原住民名字上,像是「阿美‧達悟」這樣的寫法。不過你知道嗎?這個點可不是隨便打的,它可是有固定規格的。根據教育部規定,這個間隔號要用「‧」(U+2027),而不是一般英文的句點「.」或是「・」(日文的中黑點)。這個小細節很多人都不太注意呢!
符號 | Unicode | 常見用途 |
---|---|---|
‧ | U+2027 | 台灣原住民姓名 |
・ | U+30FB | 日文人名分隔 |
. | U+002E | 英文縮寫 |
說到外國名字,日本人名的分隔就很有趣了。他們用的是「・」這個符號,像是「田中・太郎」。這個符號在日文裡叫做「中黒」(なかぐろ),跟我們的間隔號長得很像但又不完全一樣。有時候在打報告或寫文件時,如果不小心用錯符號,整個感覺就會跑掉,這點真的要特別注意。
在電腦輸入這些特殊符號其實也不難。Windows用戶可以按住Alt鍵然後輸入數字鍵盤的0149(‧)或0183(・),Mac用戶則是用Option+Shift+9(‧)或Option+;(・)。不過現在很多人都是直接複製貼上比較快啦,畢竟這些特殊符號真的不太好記。
有時候在填寫正式文件時,這個小點點的位置也很重要。比如說在身分證或護照上,原住民名字中間的點要是打錯了,可能會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煩。我就聽過有人因為這個點的位置不對,在辦理銀行業務時被要求重新填寫表格,真的是很麻煩耶!
台灣人為什麼要在名字中間加點?原來有這些意義
最近在網路上看到有人問「台灣人名字中間那個點是什麼意思?」其實這個小點點可是藏著不少有趣的學問呢!在台灣,我們常常會看到像是「陳‧大文」、「林‧小美」這樣的寫法,這可不是隨便亂點的喔。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特別的命名習慣,讓你知道原來這個小點背後有這麼多故事。
首先,這個點在正式稱呼上叫做「間隔號」,主要功能是用來區分姓氏和名字。台灣有些原住民族的命名方式比較特別,他們傳統上會把家族名放在個人名前面,為了讓大家更容易分辨,就會用這個點來隔開。像排灣族、阿美族的朋友們就常常這樣寫自己的名字,既保留了傳統文化,又讓名字更好記。
另外,這個點點還有一個很實際的用途,就是避免名字被誤會。台灣有些複姓像是「歐陽」、「司馬」之類的,如果直接連著寫,有時候會被誤認成單姓。加上一個點之後,整個名字的結構就清楚多啦!而且現在很多文件系統在處理姓名時,也會建議用這個方式來區隔,減少電腦判讀錯誤的機會。
使用情境 | 舉例 | 好處 |
---|---|---|
原住民族姓名 | 巴奈‧瓦歷斯 | 保留文化傳統 |
複姓區隔 | 歐陽‧小美 | 避免誤認為單姓 |
正式文件 | 陳‧大明 | 電腦系統辨識度高 |
說到這個小點點,其實還有一個溫馨的小故事。有些台灣爸媽會特意在孩子的名字中間加點,覺得這樣看起來比較有設計感,也讓名字更有特色。特別是現在很多年輕父母喜歡取比較特別的名字,加上這個點之後,整個名字的視覺效果就不一樣了。不過要提醒大家,這個點在正式文件上可不見得每個系統都支援,所以還是要看場合使用啦!
在台灣的日常生活中,這個名字中間的小點點其實也反映出台式的人情味。像是有些攤販老闆會把熟客的名字加上點來表示親切,或是朋友之間開玩笑時故意這樣稱呼對方。這種小小的命名習慣,不知不覺就變成台灣文化的一部分了呢。
名字中間的點怎麼打?教你快速輸入的小技巧
每次要打外國朋友名字中間那個小點「‧」都卡住嗎?其實這個符號叫做「間隔號」,在台灣我們最常用來寫外文人名像是「瑪麗‧蓮夢露」這種格式。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幾個超實用的輸入方法,不用再複製貼上啦!
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直接按鍵盤快捷鍵,不同作業系統有不同按法:
作業系統 | 按鍵組合 | 備註 |
---|---|---|
Windows | Alt +0183 (數字鍵) |
要按數字鍵盤才有用喔 |
Mac | Option +Shift +9 |
會出現「‧」這個符號 |
手機輸入法 | 長按「.」符號 | 大部分輸入法都支援 |
如果你是常用Word的朋友,可以直接到「插入」→「符號」→「其他符號」,在「標點符號」分類裡就能找到它。記得加入「常用符號」清單,下次就不用再找了。
用新注音輸入法的朋友有更快的招數,只要打「ㄉㄧㄢˇ」然後按「↓」鍵選擇第5頁,就能看到「‧」這個選項。倉頡輸入法則是拆「戈竹」(竹字頭+戈部),打「竹戈」就會出現。
平常如果常需要打這個符號,建議可以設定快速鍵或是文字替代功能。像iPhone的「文字替代」設定就很方便,設定好之後打「..」自動變成「‧」,省時又不會打錯。Windows使用者也可以用「Win+;」叫出表情符號面板,在符號分頁裡找得到。
什麼時候開始流行在名字中間加點?歷史演變告訴你
最近在FB、IG上常看到有人名字中間加個點,像是「陳‧大文」、「林‧小美」這種寫法,到底這個潮流是怎麼來的啊?其實這種命名方式在台灣已經默默流行好一陣子了,最早可以追溯到2010年代後期,當時主要是文青圈和設計師開始這樣用,後來慢慢擴散到一般大眾。
這種加點的命名方式其實有幾個有趣的來源。首先跟國際化有關,很多留學回來的人會模仿英文名的寫法,像是「Mary‧Chen」這樣的格式。另外就是設計圈的朋友覺得這樣排版比較好看,在名片或作品集上更有設計感。還有一個原因是有些人想讓自己的名字更特別,在網路時代更容易被記住。
時期 | 流行程度 | 主要使用族群 |
---|---|---|
2010-2015 | 萌芽期 | 設計師、文青 |
2016-2020 | 成長期 | 網紅、創作者 |
2021-現在 | 普及期 | 一般大眾 |
仔細觀察會發現,這種命名方式在藝文圈特別常見。很多獨立音樂人、插畫家、作家都愛用,可能是覺得這樣比較有藝術氣息吧!而且不只是本名,連筆名、藝名也開始這樣用,像是「阿‧翰」、「九‧把刀」這種變體也越來越多。
有趣的是,這種命名法在官方文件上其實不太適用,因為身分證、護照這些正式文件還是要用傳統寫法。但現在很多人在社群媒體、個人品牌上都這樣用,已經成為一種網路時代的命名文化了。甚至有些父母幫新生兒取名時就直接加點,讓孩子從小就有與眾不同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