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地蜈蚣】蜈蚣草 鎮地蜈蚣 失蹤20年 進化成「中藥界止痛神」

【鎮地蜈蚣】蜈蚣草 鎮地蜈蚣 失蹤20年 進化成「中藥界止痛神」

| 倒地蜈蚣 |
|—|—|
| 別名 | 釘地蜈蚣、四角銅鑼 |
| 科別 | 母草科 |
| 屬別 | 蝴蝶草屬 |
| 拉丁文名 | Torenia concolor |
| 分佈 | 台灣中、低海拔山區 |
| 莖 | 纖細匍匐狀,節上生根 |
| 葉 | 單葉對生,卵形至三角狀卵形,葉緣疏鋸齒,葉面綠色,兩面疏被毛茸 |
| 花 | 單一腋生,花冠先端呈二唇型,藍紫色或白色,偶有淡紫色條紋 |
| 果實 | 蒴果,包夾在5稜宿存花萼內 |
| 花期 | 12月至次年8月 |
| 藥用 | 全草入藥,具有清熱解毒、消炎、鎮痛、消腫等功效 |
| 主治 | 筋骨扭傷、拔牙或手術後傷口的紅腫熱痛 |
| 禁忌 | 體質偏寒、腎臟疾病、急慢性肝炎或發燒者不宜服用 |
| 煮法 | 新鮮草藥30~40公分、乾燥草藥10~15公克,加入3~4碗水,熬煮成2碗,再加入2碗水熬煮成1碗,兩次藥湯混勻,分早中晚服下,連續2天 |
| 備註 | 服用前請先諮詢醫師,注意個人體質與症狀不同 |

鎮地蜈蚣:陸地上的甲殼綱王者

鎮地蜈蚣,又稱馬陸,是陸生節肢動物中體型最長的,擁有超過 1000 種物種。它們遍佈世界各地的温暖潮濕環境中,在台灣也十分常見。

鎮地蜈蚣 Play

形態特徵

鎮地蜈蚣的身體呈圓筒狀,由許多體節組成,每節都有兩對步足。它們體長可達 20 公分,身體顏色多變,從黑色到紅色不等,常有黃色或藍色的斑紋。

鎮地蜈蚣

特徵 説明
頭部 有一個明顯的頭殼,上有兩對觸角和一對複眼
身體 由許多體節組成,每節兩對步足
腺孔 每個體節兩側有一對腺孔,能分泌有毒物質
末端 有兩對觸肢和一對尾絲

分佈與棲地

鎮地蜈蚣分佈廣泛,在世界各地的温暖潮濕環境中都能發現它們。它們通常生活在腐葉土、朽木或石頭下等潮濕的地方。在台灣,它們常見於山區和郊區。

習性與食性

鎮地蜈蚣是夜行性動物,白天躲藏起來,晚上出來覓食。它們以腐爛的植物和動物為食,也會捕食昆蟲、蝸牛和蠕蟲等小型動物。它們的步足上具有黏液,可以幫助它們在光滑的表面上爬行。

防禦機制

鎮地蜈蚣的腺孔中會分泌出有毒物質,這些物質具有腐蝕性,能刺激皮膚和眼睛。它們在受到威脅時,會蜷縮身體成一個緊密的球體,露出堅硬的背甲以保護自己。

生殖與發育

鎮地蜈蚣是雌雄異體,雌蜈蚣會產下卵於潮濕的環境中。卵孵化後,幼蜈蚣會經過多次脱皮,逐漸發育為成蟲。它們的壽命通常為 2-3 年。

生態角色

鎮地蜈蚣在生態系中扮演著分解者的角色,它們分解腐爛的植物和動物,將它們轉化為可用於其他生物的營養物質。它們也是許多動物的食物來源,例如鳥類、爬蟲類和哺乳類。

注意事項

雖然鎮地蜈蚣對人類的危害不大,但它們分泌的有毒物質仍可能造成皮膚紅腫或灼傷。若不慎接觸到它們的毒液,應立即用清水沖洗並就醫。

延伸閲讀…

還能降低脂肪肝!蜈蚣草是什麼?怎麼喝?水煮法+ …

逆轉脂肪肝~中醫發現:倒地蜈蚣草終結肝包油

你會在2020年走大運嗎?

超詳細免費2020年生肖運程大分析

免費訂閱即時發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