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詠,以抑揚悠揚之音調吟唱,猶如《論語》所言“詠而歸”,抒寫情懷;亦如《世説新語》中傳聞“聞江渚閒估客船上有詠詩聲”,飽含詩情畫意。從上古時代《尚書》的“歌永言”,到春秋《國語》的“所詠歌九則,平民無二”,詠歌之聲不絕於史。]]
一、概覽


詠,意為長言吟唱。據《説文解字》,從口,永聲。或省作“永”。《爾雅序》指出,詠者,永言也。《禮記·樂記》言:“作歌詠。”《前漢·藝文志》則雲:“詠其聲謂之歌。”不僅人類聲調可稱詠,鳥鳴亦可稱為詠。《陸機·悲哉行》有云:“耳悲詠時禽。”
二、寓意
古人以詠抒發情志。如《晉書·袁宏傳》記載:“宏有逸才,文章絕美,曾為詠史詩,是其風情所寄。”詠歌之中常包含歌頌、讚揚之意。《文選·班固·東都賦》有云:“下舞上歌,蹈德詠仁。”《張籍·和裴司空酬蒲城楊少尹》詩曰:“聖朝偏重大司空,人詠元和第一功。”
三、演變
詠歌在漫長歷史長河中不斷演變發展,形成種類繁多。《國語·楚語上》言:“若是而不從,動而不悛,則文詠物以行之,求賢良以翼之。”寓意詠歌可寄寓情感,抒發志向。《唐·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亦有云:“不有佳詠,何伸雅懷。”由此可見,詠歌已成為詩人寄託情懷的重要載體。
四、含義擴展
詠字除歌唱之意,另有含義。如《尚書·舜典》言:“詩言志,歌永言。”《增韻》解釋:“詠歌謳吟也。”《樂記》則有云:“歌為之言也,長言之也。説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長言之。”因此,詠可理解為長言之言,即詳細表述。
表:詠字衍生詞
詞彙 | 解釋 |
---|---|
吟詠 | 緩聲吟唱 |
詠而歸 | 唱着回家 |
聞江渚閒估客船上有詠詩聲 | 聽到江邊閒船上有人在吟詩 |
風乎舞雩,詠而歸 | 在舞雩台上吟唱着回家 |
奕奕如星漢,夜露如荼,為霜所詠 | 像流星那樣閃爍,像露水下的茶葉,被霜所覆蓋 |
下舞上歌,蹈德詠仁 | 一邊舞蹈一邊歌唱,踐行道德和仁愛 |
聖朝偏重大司空,人詠元和第一功 | 朝廷十分重視大司空,人們讚頌元和年間大司空的功績 |
若是不從,動而不悛,則文詠物以行之,求賢良以翼之 | 如果不聽從,多次做錯事又不改正,那就用辭藻豐富的文字來表達,尋找賢良的人來幫助 |
不有佳詠,何伸雅懷 | 沒有好的詩詞,怎麼能表達高雅的情懷 |
《詠有意思》與中國古代詩學傳統
詠有意思:抒發心志,把握情理
在中國古代詩學中,「詠有意思」是一個核心概念,指詩人通過詩歌抒發自己的內心意緒,並捕捉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深刻情感體驗和哲理思考。
表格:詠有意思的內涵
內涵 | 解釋 |
---|---|
感發情志 | 通過詩歌表達個人的情感世界和理想抱負。 |
思緒情懷 | 以詩歌形式沉澱內心思緒和表達人生觀。 |
寄情山水 | 以自然景物為寄託,抒發情感和哲思。 |
託物言志 | 借用物象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志向。 |
詠意思在不同時代的發展
時代 | 詠意思的特點 | 代表人物 |
---|---|---|
先秦 | 賦予民間歌謠的抒情性 | 《詩經》 |
漢賦 | 以宏偉氣魄和鋪陳誇飾抒發個人抱負 | 司馬相如 |
盛唐 | 情感奔放,意境深邃 | 李白、杜甫 |
晚唐 | 意緒婉約,感懷身世 | 李商隱 |
宋詞 | 注重情調和意境的營造 | 蘇軾、辛棄疾 |
詠有意思的藝術表現手法
表現手法 | 作用 |
---|---|
比喻 | 通過相似性來描寫事物,生動形象。 |
借代 | 用相近的事物代替本來的事物,含蓄委婉。 |
擬人 | 將非人的事物賦予人的特徵,生動有趣。 |
象徵 | 用具體事物代表抽象概念,寄託深意。 |
詠有意思的現代意義
「詠有意思」的傳統在當代詩歌創作中仍然具有重要意義,它提醒詩人注重情感體驗和思想表達,追求詩歌的藝術性與思想性兼備。
總結
「詠有意思」是中國古代詩學中核心的抒情美學理念。它強調詩歌創作應以表達內心真實感受和把握宇宙人生真理為目的,並通過各種藝術表現手法營造富有感染力的意境,從而達到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共鳴。
延伸閲讀…
詠的意思|漢典“詠”字的基本解釋
️️詠的解釋詠的意思康熙字典“詠”的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