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飾(decoration意思)其實比你想的更有趣!台灣人最愛的佈置小撇步
說到decoration意思,其實就是我們常講的「裝飾」啦!不過裝飾這件事情在台灣可不只是擺擺東西那麼簡單,它可是能讓整個空間活起來的魔法呢。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幾個台灣人最愛的裝飾方式,保證讓你看了就想動手改造自己的小窩。
台灣人最愛的居家裝飾風格其實很有在地特色,像是這幾年超紅的工業風、北歐風,還有融合台灣元素的文青風都很受歡迎。不過你知道嗎?其實只要掌握幾個小技巧,不用花大錢也能讓家裡變得很不一樣。先來看看這張表格,裡面整理了幾種常見的裝飾元素:
裝飾類型 | 常見元素 | 適合空間 | 台灣特色 |
---|---|---|---|
牆面裝飾 | 掛畫、壁貼、照片牆 | 客廳、臥室 | 台灣文創插畫 |
燈光佈置 | 吊燈、立燈、串燈 | 餐廳、陽台 | 復古燈籠改造 |
收納裝飾 | 層架、收納盒 | 廚房、書房 | 檜木收納箱 |
植栽佈置 | 多肉、空氣鳳梨 | 任何角落 | 台灣原生種植物 |
說到台灣人最愛的裝飾小物,絕對不能不提文創商品!從誠品到各地文創園區,那些充滿台灣味的設計小物總是讓人愛不釋手。像是用傳統花布做的杯墊、印有台灣地圖的掛畫,或是用廢棄木材改造的收納盒,都是既能裝飾又很有意義的選擇。最近很流行把這些小物混搭在一起,創造出專屬的台灣風格。
燈光在裝飾中扮演超重要的角色,台灣人特別喜歡用溫暖的黃光來營造家的感覺。除了主燈之外,很多人會加裝軌道燈或壁燈來增加空間層次感。最近很流行把傳統的竹編燈罩搭配現代燈具,這種新舊混搭的方式意外地好看,而且很有台灣味。記得選擇燈具時要考慮到空間大小,小公寓適合簡約的設計,太大盞的吊燈反而會讓空間看起來更擁擠。
裝飾到底是什麼?台灣人最常誤解的5個觀念
每次講到居家裝飾,身邊朋友總會冒出各種迷思:「一定要花大錢才有效果」、「風格要統一才專業」…其實這些觀念反而讓空間變得死板。今天就來聊聊台灣人對裝飾最常見的5個誤解,看完你可能會發現,原來佈置可以這麼輕鬆!
先來看這張表格,整理出最多人搞錯的裝飾觀念:
誤解觀念 | 實際情況 | 舉例說明 |
---|---|---|
裝潢=裝飾 | 裝潢是硬體工程,裝飾是軟性佈置 | 油漆、地板是裝潢;掛畫、擺飾才是裝飾 |
貴=好看 | 重點是搭配技巧而非價格 | IKEA小物也能營造高級感 |
風格要完全一致 | 混搭反而更有個性 | 工業風鐵架配藤編籃毫無違和 |
裝飾品越多越好 | 留白才是最高境界 | 一面白牆+單幅大畫比滿牆照片更有氣勢 |
一定要請設計師 | 自己動手更有溫度 | 用旅行紀念品佈置玄關超有故事性 |
第一個最大誤會就是把裝潢和裝飾混為一談。裝潢像是房子的骨架,動到水泥、管線這些;裝飾則是後期的穿衣打扮,像窗簾、燈具這些隨時能更換的物件。很多台灣人買完家具就覺得完工了,其實用織品、綠植點綴才是讓空間活起來的關鍵。
再來是「貴等於好」的迷思。台北某位室內設計師就分享過案例,客人堅持要買十幾萬的進口燈具,結果擺在小套房裡反而顯得壓迫。其實大創的收納盒配上誠品買的雜誌,就能組出文青風書桌,重點是懂得比例和色彩的搭配邏輯。
最可惜的是很多人被「風格框架」限制住。曾看過台南一間老屋改造,屋主把阿嬤的紅眠床罩搭配北歐風沙發,意外成為IG打卡熱點。裝飾的樂趣就在於打破規則,與其糾結什麼「純日式」「正宗美式」,不如把對自己有意义的物件自然地融入空間。
為什麼台灣人特別愛居家裝飾?在地文化大解析
台灣人對居家裝飾的熱愛程度,常常讓外國朋友覺得驚訝。其實這跟我們的生活習慣和文化背景有很大關係。首先,台灣地狹人稠,大部分人都住在公寓或大樓裡,家裡的每一寸空間都顯得特別珍貴。把家裡佈置得溫馨舒適,不僅能讓自己住得開心,也是展現個人品味的重要方式。而且台灣人普遍重視「家」的感覺,認為一個好的居家環境能帶來好運和正能量。
台灣居家裝飾文化特色
特色項目 | 常見表現方式 | 背後原因 |
---|---|---|
收納巧思 | 多功能家具、牆面收納 | 空間有限,需最大化利用 |
風水擺設 | 招財貓、水晶洞、綠色植物 | 傳統信仰與現代生活結合 |
季節性裝飾 | 聖誕燈飾、春聯、端午香包 | 節慶文化深厚 |
DIY手作風 | 自製壁飾、改造舊家具 | 節省開支又能展現個人風格 |
台灣的天氣潮濕炎熱,也影響了我們的裝飾選擇。很多人喜歡用容易清潔的材質,或是選擇能讓視覺降溫的淺色系。近年來北歐風、日式無印良品風格特別受歡迎,就是因為看起來清爽又實用。另外,社群媒體的流行也是重要推手,Instagram上滿滿的#居家佈置標籤,讓大家更願意花心思打造拍照好看的角落。
說到裝飾品來源,台灣人真的很會挖寶。從IKEA、特力屋這些連鎖店,到文創園區的手作品,甚至夜市或傳統市場都能找到獨特的裝飾小物。這種「混合風」正是台灣居家裝飾的有趣之處,可能客廳是現代簡約風,餐廳卻擺著阿嬤留下的復古碗櫥,這種新舊融合反而創造出獨特的台灣味。
裝飾品怎麼挑?資深室內設計師的實用建議
每次走進朋友家,總會被那些畫龍點睛的裝飾品吸引,但輪到自己要挑的時候卻毫無頭緒對吧?在室內設計這行打滾十幾年,我發現台灣人最常遇到的問題就是「買了很貴的擺飾,放回家卻感覺哪裡怪怪的」。其實挑裝飾品沒那麼難,只要掌握幾個重點,就能讓空間質感瞬間升級!
首先要注意空間比例,很多人會犯的錯誤就是在小客廳放超大花瓶,或是大餐桌擺迷你燭台。我整理了一個簡單的尺寸對照表給大家參考:
空間類型 | 適合裝飾品高度 | 範例 |
---|---|---|
茶几/邊桌 | 15-30cm | 小雕塑、香氛蠟燭 |
電視櫃/層架 | 30-50cm | 中型花瓶、擺件 |
玄關/落地空間 | 50-100cm | 大型植栽、落地燈 |
材質選擇也很關鍵,台灣氣候潮濕,建議避開容易發霉的藤編或未處理的木製品。最近很流行霧面金屬和釉面陶瓷,不僅好保養,放在冷氣房或陽台都很適合。我特別愛推薦客人用台灣在地工藝師的作品,像鶯歌陶瓷或三義木雕,既有特色又支持本土產業。
顏色搭配有個小技巧:先觀察空間裡已有的主色調,裝飾品只要選其中1-2個顏色呼應就夠了。比如沙發是深藍色,可以選帶藍色元素的畫作或抱枕,太多顏色反而會顯得雜亂。最近幫一位客戶改造老宅,我們就用復古綠的玻璃器皿搭配胡桃木家具,整個客廳馬上有了文青咖啡廳的氛圍。
最後提醒大家,裝飾品不用一次買齊。我常跟客戶說:「看到真正心動的再下手,寧願空著也不要隨便湊數。」有時候旅行帶回的小物、朋友送的禮物,慢慢累積起來反而比整套購買更有生活感。上個月去台南工作,就在老街挖到一個絕美的茄芷袋改造燈罩,現在成了客戶們最常詢問的焦點呢!